家长,做好孩子用网的“守门人”

网络、网课、手机……在信息网络时代,上网轻而易举。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研究员霍雨佳指出:触网年龄低龄化,家庭成为小学生、学龄前儿童的上网主要场所,这最值得关注。

正值暑假,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该如何进行,孩子的网络素养该如何提升,亲子共同成长的数字家庭关系又如何营造——

家长,做好孩子用网的“守门人”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显示:2020年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已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如何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网络教育该如何实施?未成年人消费观与用网习惯如何培养?怎样才能够达到网络安全?一系列现实而急迫的问题亟待破解。

调研显示,父母在青少年的网络管理、网络价值和认知行为方面影响力明显不足

青少年网络素养如何?

“如果按5分制,测出来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平均得分是3.56分。如果换算成100分,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目前是70分左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表示。

今年5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首互未来”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自建院以来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审理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案件反映出未成年人用网方面的四大问题:一是未成年人用网行为受监管不足,网络沉迷问题较为突出;二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较弱,易受不良信息侵害;三是未成年人既是人格权侵权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四是未成年人缺乏理性消费习惯,易进行冲动消费。

家长,做好孩子用网的“守门人”

江苏大学志愿者指导小学生上网了解航天科普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在2017年、2020年和2021年做了三次大规模大数据样本测量,探索家庭因素对网络素养影响。调研显示,父母在青少年的网络印象管理、网络价值和认知行为方面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腾讯未成年服务中心马滢和同事将出现网络问题的孩子称为“藏在游戏里面的孩子”。在结合上百个真实案例展开相关的调研与分析后,马滢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是充满无能感、不自信、缺乏社交、遭遇变故的孩子。“我们需要不断引导家长,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去找到那些更深层次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孩子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边玉芳认为,家庭教育要关注青少年学习需求、关系需求、自主需求、价值需求的统一。家长的高质量陪伴有助于促进亲密关系的建立,满足孩子自主发展的需求,驱动孩子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才能实现孩子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里,温暖的家庭、良好的亲子关系愈发重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每年对几十万名孩子进行分析发现,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网络成瘾问题能降低7%到8%。

“家长要以身作则,承担起陪伴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第一责任。”方增泉建议,实施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具体包括: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水平;注重沟通,增加温度,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安全上网,引导青少年识别有害垃圾信息;引导青少年正确参与网络互动,健康文明上网,家长要担起第一导师,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教导孩子恰当利用网络为自己塑造良好形象;鼓励孩子从网络内容消费者转变为内容创造者,规范孩子的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

专家呼吁,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家长

孩子触网让不少家长很焦虑,一天可能对孩子吼上多次。这里面反映了什么问题?

“家庭教育存在着家长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郑宁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与网络素养相关的规定,强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宣传教育,维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家长,做好孩子用网的“守门人”

“家长‘依法带娃’首先要自己懂法,最重要的是守法。”郑宁举例道,危害国家安全的、淫秽色情暴力恐怖、侵害合法权利的信息、谣言等不能发;网站获取信息要取得监护人的专门同意,家长在朋友圈“晒娃”时不要把孩子个人信息曝光;授权信息给手机软件时要谨慎等。

2021年以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对监护人的需求越发明确,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出现了一些监护人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成年人账号、监护人主动协助未成年人完成成年人人脸识别使得防沉迷系统失效等现象。不少专家呼吁,家庭要切实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家长。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素侠看来,相比于“言传”,父母的“身教”更有助于约束少年儿童的上网行为。父母言行合一,约束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效果更好,父母言而不教、不言不行更容易加剧青少年的不良上网习惯。

数字时代,让网络成为亲子互动新空间

“又在干什么?把手机给我!”不少家长并不清楚孩子拿着手机在做什么。

北师大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14.76%的父母知道孩子上网做什么,知道一点的占到33.8%,将近7%完全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做什么,也无法控制孩子上网。家长对儿童上网的管教方式有时候效果不佳,有37.23%儿童不会听从,认为家长的管教方式粗鲁。

“家长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自己总抱着手机玩,很多家长回到家以后,恨不得有点空闲、有点放松的时候就自己玩手机,而且大多不太会去学习新的网络使用、网络世界带来的新生活方式。孩子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我们是移民,他们对网络的使用和更新有天然的能力,这时候家长更多地要向孩子学习,并且管好自己。”霍雨佳说。

家长,做好孩子用网的“守门人”

不管是做心理咨询、临床干预还是实地调研,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刘勤学都发现,很多父母在制定监管的方式时很僵化,总是对孩子说今天必须怎么样,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更改。父母想把规则有效性以及执行性贯彻到底,但孩子则是会分情境或者分特殊情况去执行的。如果父母积极监管边界不够灵活,最终会失去应有的作用。他建议,父母要积极监管,包括建立网络行为有效规则、双边性规则、开放性讨论、灵活边界,用讨论、商量来解决问题。同时,以网络作为亲子活动的共同空间和纽带,开发网络的正向工具性使用功能,避免娱乐性使用沉迷。

数字时代,一方面需要父辈在陪伴的前提之下给孩子引导、指导与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在数字家庭的形成上,与孩子共同建立数字包容、数字平等的理念,亲代和子代共同努力,一同致力于两代人之间数字代沟的消弭。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的体会是:家庭是基础,是第一课堂,学校是一个中心,是教育的联结中心,社会是一种资源。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大人对孩子的教育,在共育时代,最好的办法是让儿童参与进来,儿童作为主体而不是作为客体参与进来。儿童主动发声带动身边影响小伙伴,小手拉大手,形成一个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从‘限制性干预’到‘积极干预’再到‘共同使用’,让网络成为亲子互动的新空间,形成网络价值共同体。”华中师范大学—腾讯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副主任牛更枫认为,父母要主动迎接新挑战,做好孩子网络使用的“守门人”。

(本文图片均选自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9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8月29日 上午9:55
下一篇 2022年8月29日 上午1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