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作为名师工作室的灵魂人物,其直接效应是运用学习经验和结果实现对工作室中学习活动的优化设计和指导工作室成员教师的学习过程。然而,学习目标等如果完全由主持人主导,就难免会与工作室成员当下的教学实践产生一定距离,教师专业学习与日常实践就难以协同增效。
因此,从2018年担任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起,我就一直在思考: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应该肩负怎样的使命?
GROW一词意为“成长”,即帮助被辅导者成长,GROW模型的4个维度包括目标设定、现状分析、发展路径、行动计划,其执行目标是使员工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或者怎么做。因此,成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之后,我依据GROW模型,按照目标设定、现状分析、方案优化、行动意愿4个步骤,发展他人,成就伙伴,以期锻造出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01
目标设定,明确行动方向
我们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教师应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一般而言,名师工作室成员对自身成长有着迫切的需求,如果不驱动他们主动地做好长远的、详细的规划,未来的工作室活动很可能出现“先热后冷”“先紧后松”“先快后慢”的现象。因此,合理地设定目标尤为重要。
由于工作室成员年龄层次、教学水平、发展状态不尽相同,为了扬长避短、打破常规,让年轻教师成才、骨干教师成名,助推每位成员更上一层楼,成为工作室主持人后,我参照 GROW 模型,推出“个人发展目标一览表”(见表1),引导成员对标“四有”好教师,结合自身特点,独立制订自己的梦想目标、终极目标、绩效目标和过程目标。
通过设定个人发展目标,每一位成员就有了主导权,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为什么要做”“做成什么样”“可以怎么做”一目了然。青年教师,关注教学功底、教学语言、教学技巧;骨干教师,着眼于科研素养、学术水平、教学风格、教学主张,主持人负责辅助每位成员达成自己的目标。
02
现状分析,建立竞争优势
每一位工作室成员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基于当下所处的环境对自己的需求做出判断。虽然各位成员在艰巨的工作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由于没有选择正确的赛道,他们常常进步缓慢,甚至徒劳无功。
因此,在明确目标后,工作室成员的当务之急就是通过现状分析,确定自己的永恒优势,寻找瞬间优势,建立竞争优势。
永恒优势是我们的使命,它定义了我们存在的理由;瞬间优势是把握瞬时机遇的能力;而竞争优势就是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前成功的经历、强有力的执行计划。相比较而言,竞争优势是确保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
特里戈借助四象限图表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发展的不同方式。“牺牲眼前,赢得未来”象限描述的是偏好投入时间与精力,制订强大清晰的战略,却没有制订具体的执行方式;处于“桂冠休息”象限的个人躺在过去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处于“即时满足”象限的个人通常会获得短期成功,但缺乏强有力的战略;处于“竞争优势”的个人,有强大的战略和明确的战术来支撑竞争优势的形成。
对于工作室成员来说,设定目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未来愿景清晰、前进方向明确、执行计划有力,才能规避“牺牲眼前、赢得未来”“桂冠休息”“即时满足”这3个陷阱,步入“竞争优势”的轨道,奠定自己永恒优势的根基。
在此过程中,有一个步骤不可或缺,那就是通过回忆自己的成功经历,提炼、总结那些成功的并将保障未来成功的决策经验,充分看到自己当时所展现出的瞬间优势。
因此,我与工作室成员开展了以“太棒了!我做到了”为主题的一对一谈心谈话活动,大家纷纷谈起自己的优秀工作事迹:第一次论文获奖、第一次赛课获奖、课堂教学得到教研员夸奖、教学设计被师傅肯定……
通过挖掘、重温这些富有成就感的瞬间,工作室成员重新审视自己,他们有的发现自己善于观察生活,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引入课堂教学,让课堂精彩纷呈;有的发现自己深受学生喜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无论在哪个年级授课都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有的发现自己相比集体研讨,更适合独立思考。
这次谈心谈话后,他们的目光不再紧盯自己的短板,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路径,通过分析自己所拥有的永恒优势、瞬时优势,将其作为战略原则和竞争优势的基础,强化自身的力量,为走出舒适地带、继续挑战自我蓄能。
03
方案优化,树立责任意识
“个人发展目标表”中的“过程目标”就是成员们制订的行动方案。这些行动需要具备以下两个硬性条件:一是达到绩效目标所需的工作,服务于上述所有目标;二是100%由本人掌控。
因此,我推荐大家在制订行动方案时,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的,必须是可以衡量的,必须是能够达成的,必须是实际的且与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可是,在汇总个人目标时,我发现有些教师的过程目标写得很空泛,比如“学习、整理、练习、提交成果”,如果不及时对此进行干预,在工作室的学习研讨和未来的专业发展中,这样的教师就会成为心理高度参与但行为表现消极的“力不从心者”、行为或心理上均表现消极的“游离者”、行为表现积极但心理不认同的“执行者”。这样的状态将导致他们在工作室中难以获得足够的专业学习机会和专业成长空间,难以获得认同感、满足感。
因此,我必须引导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行动。具体而言,我采取的方式,就是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工作室成员反思,并把他们的答复记录下来,如表2所示。
张淑环老师原先给自己制订的行动目标是“深耕课堂;钻研,探究学科内容;反思;再出发”。经过此次提问引导,她的行动目标就调整为:
- 在工作室内发布英雄帖;
- 邀请志同道合伙伴组建研究团队;
- 围绕研究主题认真上好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每节课后都撰写课后反思,通过工作室公众号对外发布;
- 带着研究主题听课学习,撰写听后感;
- 上网查找相关论文,购买专业书籍,与研究团队共享,开展理论学习;
- 每月将学习、实践、思考提炼成论文提纲;
- 研究团队共同打磨提纲;
- 提纲确定后撰写成文;
- 参加工作室磨文活动,广泛听取意见;
- 文章修改完善后积极投稿。
对比前后两个“行动目标”,后者指向更明确、要求更具体,这一系列行动更易操作,也便于推广。
这样的行动方案优化给工作室成员带来了显著成果,仅一年时间,所有成员均在区级及以上执教公开课且公开发表论文,数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研究能力提升显著。
04
行动意愿,实现双向奔赴
在社会文化视角的学习观中,学习本质上是基于社会互动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活动,成员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名师工作室中的学习关系包括“名师与成员”“成员与成员”这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很多名师侧重于建构与成员之间的师徒关系。实际上,能否体现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学习社群支持成员的学习与发展,还有赖于“成员与成员”的关系。
一方面工作室作为非行政机构,不可能通过行政权力来约束学员、协调合作,另一方面成员大多是由各区教培员推荐,大家虽然同在一个学科,彼此之间有一定了解,但毕竟来自不同的学校,个人的发展意愿、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我决定让团队保持小而精的状态,采用项目制推动群体学习,每个项目组由3~7人组成,以此发挥团队的最高效能。
比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思政教师必须站稳课堂这一主阵地,拥有课程思政的视野,我在工作室设立了“馆校合作”“主动课堂”“和平教育”这3个项目组。
项目确定后,根据成员自主报名的人数情况,我为工作室建构起3个具有自组织性质的学习群体。工作室成员拥有充分的研修主题制订权、研修方式选择权,通过集体协商等方式,倒推制订研修计划,形成“自下而上”的决策系统。他们在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助推长效合作、深度合作。
我看似退至幕后,实则担当优质资源调动者——及时提供最新学习资讯,与不同区域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合教研;担当学习活动设计者——设计普适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并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担当学习过程指导者——利用经验帮助成员破解习惯性防卫、指导教学实践的反复演练。
做伙伴们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成就他们,是我一直以来的工作习惯和方式,成为工作室主持人后,我的使命更加清晰:以学科为纽带,对内凝聚,促进成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对外辐射,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通过催生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助力骨干教师持续发展、青年教师持续提升。
文 | 唐隽菁 江苏省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来源 | 《福建教育》2023年第17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