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解读后附:《方案》全文),并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试行)》。
为什么要启动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如何才能让课堂“强起来”、质量“提起来”?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合格的?如何保障强课提质行动落地见效?先随小编来看解读~
一、为什么要启动实施强课提质行动?
推进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发展各项政策落地生效,学校是“主战场”,课堂是“主阵地”,启动实施强课提质行动,主要是聚焦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贯彻中央“双减”决策部署的需要。今年上半年,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重要决策部署,把校内作为治理源头,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强课提质行动就是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效率的重要措施。二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省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不仅需要办学条件的高标准保障,更需要办学内涵的高水平提升。明年义务教育学校还将迎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带来更多挑战。强课提质行动是我省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重要举措,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关键变量”和“重要牵引”,努力让每一堂课都能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三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当前,群众对于教育的诉求从“有学上”变成了“上好学”,呼唤更加均等、更高质量、更具效益的基础教育,我们必须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协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增、面向全体教育方法改进、科学教育质量观树立等,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如何才能让课堂“强起来”、质量“提起来”?
《实施方案》聚焦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围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课程、教学、课堂”三个层面,提出了增强师资能力、落实课程方案、开发精品课程、打造高效课堂、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丰富教学资源等针对性举措。相较于常规措施,《实施方案》突出了以下几个创新:一是立足源头,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将教学质量提升的重心放在校内和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出学情会商、学业述评、随堂监测、精品课程共享等措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二是系统设计,让教师在课堂应教尽教。突出强调教师培养培训和教研教法改革,围绕教学效率提升,对课程建设、课堂模式、教学方法、资源调配等重点环节提出了工作要求;三是标准明确,让教学成效可评可测。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研究制定了12项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作为附件予以明确,为测评教学质量提供了衡量指标。
三、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合格的?
实施强课提质行动,首先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其基本要求是每一堂课都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实现基本的质量标准。为此,在广泛征求校长、教师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我厅根据中央文件精神、现行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试行)》作为学校办学的底线指标。《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试行)》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首要位置。同时,突出“可操作性”,提出了作业完成率、体质健康监测合格率、防控近视合格率、睡眠时间达标率、课堂监测合格率等具体监测指标,其中部分指标是国家明确要求,部分指标为首次提出,下一步也将进行结合实际完善配套措施、改进内容标准。
四、如何保障强课提质行动落地见效?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关键在于各项措施能否落地落实。在保障政策落实方面,一是强化“组织实施”。要求各地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具体措施、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二是强化“示范引领”。探索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教学展示,遴选教学改革先行区,引领学校改革创新领;三是强化“检查督导”。将教育质量基本要求融入学校办学评估和绩效考核,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教学视导、督导评估等方式开展检查;四是强化“落实责任”。区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推进缓慢、违规办学行为频发的地方综合运用督办、通报、挂钩、追责等措施,及时予以纠正;对违规办学、弄虚作假的学校,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撤销荣誉称号、驻点整改、调减招生计划、停止招生等。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强化课程教学实施,全面提升普通中小学育人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进“双减”工作有效落地,经研究,决定启动实施强课提质行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课改带教改提质量,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教师应教尽教,使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二)工作目标。通过实施强课提质行动,探索形成轻负优质的教学模式,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多样化学习成长需要。通过3年努力,构建起优秀课程资源和师资支撑体系和健全的制度环境,在区域内形成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充满活力、全面提升的良好教学改革局面,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重点任务
(三)增强师资能力。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定期开展省级教学能手评选,多渠道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品德培养、课堂组织、教学实施、作业设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能力。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校本课程和学生作业设计展评活动。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将国家课程方案落实、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作为检验校长履职能力的重要参考因素。壮大名师队伍,切实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将名师工作室建设、送教下乡、培养青年教师等工作纳入对名师工作的考核。
(四)落实课程方案。强化学校课程实施主体责任,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制定并落实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重视艺术、体育、劳动教育,不得随意挤占、减少课时。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中学生实验操作比赛,拓宽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渠道。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指导学校开发基于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设立学生自主选课学习日。支持各地、各学校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联合高等学校、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开展特色课程教学。
(五)开发精品课程。推动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基于学科知识脉络,建设精品课程并在区域共享。定期开展中小学省级优质课评选,将课堂设计、学情分析、全面育人目标实现等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化教改实验,积极推广基于信息化的优秀教学模式和课程,探索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六)打造高效课堂。分学段、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导学校健全完善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新授课均应安排一定时间开展随堂监测反馈,提升课堂效率,依此布置课后作业、修正教学方法、进行课业辅导,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质量标准要求。
(七)改进教学方法。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推进跨学科、大单元教学,义务教育学校各门课程原则上要安排10%以上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定期开展跨学科教学优秀案例征集推广。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大力推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习综合效应。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须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相关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八)重视教学研究。实施省级教改重点项目认领制、委托制、揭榜制。鼓励市、县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将可转化、可复制作为省级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的重要指标,建立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机制。组建省级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托教科研机构和学校等设立省级课程研究中心,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分学科遴选认定教研基地学校,组建学科教研共同体,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示范带动区域学科教研。
(九)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精准分析学情,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基于学科教学的学情会商,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学业述评实施办法,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根据学业述评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家校协作等,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对学习困难学生实行针对性辅导,努力消除“陪学”现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实施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十)丰富教学资源。研究制定中小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必修 选修”的地方课程教材管理制度。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格按程序做好进校园读物的遴选、审核和推荐工作。结合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建立覆盖各类专题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省级学科课程资源体系,组织制作精品微课免费共享,有效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
三、组织实施
(十一)制定专项方案。各市组织专门力量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当地教学改革成效、影响因素、提升策略等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文件要求,制定整体提升本地教学质量的专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具体措施、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于2021年10月底前报我厅。
(十二)专家跟进指导。各地统筹学科教学指导专家、一线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中心、高等学校等资源,建强教学改革指导专家队伍,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教学改革视导,对专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论证。
(十三)强化教学管理。学校设立教学改革工作委员会,讨论决定教学工作中长期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校长至少两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分析探讨教学工作形势和任务。各地健全教学督查制度,定期检查和总结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确保计划有效落实。健全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学生造成学业损失或身心伤害的予以责任追究。
(十四)注重示范引领。市、县做好学校优秀教学模式、案例的挖掘和培育,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教学展示,扩大优秀教学成果、案例、模式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省教育厅及时总结提炼区域和学校强课提质行动工作典型做法,遴选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先行区,定期对教学改革示范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表扬,引领学校改革创新。
四、健全保障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整体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作为落实中央“双减”决策部署、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为系统推进教学改革提供项目、经费、师资、政策等全要素保障。要认真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
(十六)强化评价引导。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构建基于学科特点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学校平日考试成绩全部以等级制呈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行等级评价。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一步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学校招生中的作用。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充分发挥监测结果的诊断反馈作用,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十七)做好检查督导。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底线指标。各地要将教育质量基本要求有机融入学校办学评估和绩效考核,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教学视导、督导评估等方式,开展教学质量达标情况检查。省教育厅每年至少组织1次中小学教学改革专项督导,重点督查各地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达标及学生参加课外培训频次、费用等情况。
(十八)严格责任落实。根据检查督导情况,对在落实“双减”工作不力、教学改革推进缓慢、违规办学行为频发的地方,综合运用督办、通报、挂钩、追责等措施,及时予以纠正,强化责任落实。对推进教学改革中存在故意违规、弄虚作假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要责令其立即改正,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撤销荣誉称号、驻点整改、调减招生计划、停止招生等行政处理,并依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试行)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照课程方案组织教学,不得超标教学、提前结课备考。
3.课堂教学效果随堂监测达标率达到80%以上。
4.在区域学业质量监测中各学科合格率达到中等以上或逐年提升。
5.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6.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优良率逐年提高。学生近视率比上一年度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7.学生每天校内中等强度及以上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至少熟练掌握1项体育技能。
8.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初中学生达到9小时。
9.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项艺术特长,会唱主旋律歌曲。
10.学生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
11.教师严格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不存在违背师德师风的问题。
12.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满意度达到90%以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