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的新挑战与关键举措(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的新挑战与关键举措心得体会)

关注时代发展、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变化,是做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检验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当前,党建德育工作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今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今年11月13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会议,对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作出部署。

一、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环境与新挑战

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部署新要求,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环境因素不容小觑,无论宏观的外部社会环境,还是微观的教育内部环境,都对党建德育工作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学校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特别是在当代信息社会条件下,学生身居校园、眼观社会,他们在看、在听、在模仿,随时随地根据社会的风向标调整自己。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 影响德育工作的不只是思想文化“软环境”,还有承载着文化教育力量的政治经济“硬环境”。

从国际和国内环境看,各种思想文化日趋活跃,鱼目混杂,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党建和德育工作面临着复杂而多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大背景。

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一些不良的文化侵蚀、网络毒害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总之,当前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环境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诚如马克思所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2] 虽然社会大环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是党建德育工作者可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学校现有的环境条件,营造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的学校小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德育工作“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3] 直面新环境、新挑战,党建德育工作要不断开拓新局面,必须守正创新: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克服重智轻德的教育思维惯性;二是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探索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多样化改革举措;三是抓好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创设优化净化规范化的学校环境,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做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

二、聚焦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以党建引领创新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建设者,需要一代又一代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4] 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要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学校教育全过程,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长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表现为真正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党建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采取有效措施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表现为彻底摒弃重智轻德、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充分认识到德育对发展素质教育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将德育工作抓在手边、落在实处;表现为将德育工作有机融入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表现为党建与德育有机融合、高质量发展,把思想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德育改革创新动力,使德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党的领导是德育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5] 自觉接受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党对德育工作重大原则、基本方针、办学方向的政治领导,从整体上为德育工作领航定向、凝聚奋进力量。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统筹规划德育工作目标任务、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体系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党对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对家庭社会力量参与德育工作的组织和动员,是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德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这也是学校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德育工作主导权,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进而有为的助推器。

党建与德育深度融合,是当前中小学德育改革创新的亮点。德育工作为党育人,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6] 一是在思想上,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党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容主线,构建德育工作的内容体系,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教育,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理直气壮地开展各项德育活动。二是从领导体制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全面发挥;注重选拔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党员担任学校领导干部;研究学校领导干部梯队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学校领导尽职尽责、潜心育人、清正廉洁。三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要强化政治把关、党建引领。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政治把关,推动党建业务与学校日常管理、日常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把党小组建到基层一线,有效引领学校教书育人工作。

三、针对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教学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普通高中阶段“思想政治”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不是一般的学科课程,而是学科综合课程。传授某种具体的学科知识不是其根本目的,育人性或者说育人之根本“育德”,才是思政课的第一要义。虽然在课程内容上思政课与政治、法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相关,但是仅仅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将各科知识转化成内在的综合素质,从政治思想观念上切实指导日常生活实践的一言一行。总之,思政课是直接作用于人、培养人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

旗帜鲜明地凸显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办学特色。各国设置思政课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有些国家采取学科渗透办法,没有开设专门的思政课,而是把思政课作为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学科课程当中,通过各科教学间接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显性课程,有专门的课标和教材,有固定的课时和教学要求,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活动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7] 旗帜鲜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品性。“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8] 思政课作为党的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只有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本领,毫不含糊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理论观点,才能在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时代背景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有效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航、价值导向作用,教育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具有共同的课程本质,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双循环规律”。一方面,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政治思想保障,这是思政课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迫切需要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从娃娃抓起,从小到大,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不同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将思政课总目标及所有内容科学合理地‘投放’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才能久久为功,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9]“一体化”是新发展阶段思政课改革新思路,以横向配合、纵向衔接为基本原则,探索课程教材、教学教研、考试评价、师资培训等各方面的有序联动、有效贯通,全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聚焦当前重点难点堵点问题,采取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办好、讲好思政课。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统筹用好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思政课,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二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灵活运用讲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数字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讲好道理为本质要求开好思政课。三要配齐中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制度,鼓励教师走出去、多充电、增情怀、强理论,让教师既能做好课堂教学,又能紧跟数字化时代要求有效指导学生课外拓展学习,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四、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实践育人效果

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0] 实践活动是生动的德育教材,把看似神秘的德育理论体现为可听可感可触摸的“生动的直观”,让学生直接从经验获得真知。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必然要求。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智慧,服务实践、指导实践,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不断进步、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实践活动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奔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达到。仅仅让受教育者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的客观要求,显然不是德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把他律转化为自律,让受教育者自觉遵循,自愿地依据心中的道德法则行事。正所谓最高形态的德育是“无教之教”。这就需要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情境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成就。当一个受教育者转化成教育者时,原来的教育者也相应地发生角色转换,成为了一个受教育者。这就是教育的“主体间性”,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法。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绝不是局限于师生之间相对封闭的教育教学环境,而是将教育行为推向更广阔的社会环境,进而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活动,教育与受教育的社会面同时得到扩展,学校家庭社会同频共振,才能形成德育“大格局”。

“大格局”的德育实践活动,是围绕德育目标有计划、分层次、循序渐进组织安排学生参与的各项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其载体:一是活动型思政课。思政课是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德育课程,着眼于学生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统一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评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有主题的学校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团队活动及各类文体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需要精心设计、充分挖掘校内活动的德育元素,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讲求实效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面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律的行为习惯。三是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类活动是与跨学科综合研学活动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从来没有一种只涉及德育、不关系到其他领域的德育活动。一个好的、有吸引力的德育活动是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让道德的情感认知得以发生发展的。学校是一个简化、净化、优化的“小社会”,为避免学校生活与现实社会脱离,有必要让学生走出去,在真实的社会场域接受教育。毛泽东说:“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只有在亲眼目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从知、情、意、行全方位深刻理解,才能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要以“大思政课”体系构建为抓手,深入推进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协同育人。德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走进中小学生内心深处,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学生。一是强化从实践中引导学生思想意识。把党的创新实践特别是近十年来伟大变革的时代故事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变化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人生感悟。二是强化五育并举、协同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挖掘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所蕴含的德育资源,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做到以智启德、以体强德、以美润德、以劳树德,开展多元化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强化学生党建活动的开展。加强党组织指导建设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及学生社团活动,打造“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德育品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四是强化思政课实践基地建设。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把思政课开在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资源场所,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境域中接受教育。五是强化建设健康的网络生态。为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鼓励和支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信息,依法肃清一切危害青少年成长的网络信息,建设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网络生态。

综上所述,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教育系统的力量就能完成,也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孤立存在,需要社会各界在党的统一带领下,共同努力,齐抓共建,形成育人合力,共同谱写大德育大篇章。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2022-06-09(09).

[4] 习近平.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 求是,2023(18):7.

[5]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15.

[6] 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5.

[7]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2022-06-09(09).

[8] 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2.

[9] 吴晓云,李珍琦. 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课程观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2022(11):46.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1] 毛泽东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4.

(吴晓云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人民教育》2023年第24期

作者:吴晓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6月30日 上午11:00
下一篇 2024年6月30日 上午11: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