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妮.大学教学与科研的三种关系解读[EB/OL].(2021-01-21)
https://mp.weixin.qq.com/s/BkXKeibL6NHkjiBbZrBd5A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受到较多的关注,伴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发展历程,大学被赋予了更加普遍的教学、科研的重要职责,大学教师作为实际工作者,在实践中面临多重的角色期待,需要应对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等。本文拟从现有研究关于相关关系的角度,结合高校教师实践经验,探讨大学教学科研的三种关系。
一、正相关关系
持正相关观点的学者,认为教学过程与研究过程可以合二为一,要让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过程教学化,“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研究者”,二者相互促进,是互补活动。
(一)理论理念的支持:洪堡“教研合一”与博耶“教学学术”
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角色经历了多次转变,大学创立之初科研并未受到重视,高校教师的主要角色即教学角色,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将科学研究的内涵和职能引入现代大学,并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现代大学理念,强调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关联性,引入了教师的科研角色。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大学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高校教师的教学角色被边缘化,在这一背景下,博耶提出了“教学的学术”教育理论,阐述和张扬大学教学的学术价值、教学角色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常识模式 (conventional wisdom model) 也认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两个角色是互补的 ,一个教师在两个方面完全可能都取得优异成就。
(二)核心能力的共性:教学科研的一般模式
教学与科研的所需的能力是一致的,它们相互促进,教学如“G”模式 ( "G" model),这种模式认为成功的教学和成功的科研所需能力是统一的 (general)。高校的教学要以科研能力为基础,在教学中也会有科研成果、方向的产生。
(三)个体经验的反馈:平衡教研关系实现良性循环
在这一观点下的教师实践中,高校教师倾向于在实践中结合科研与教学,以科研为基础,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对教学与科研的偏好趋于平衡。他们可能会寻找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共同要素,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将教学成果运用到科研中,并把这当作常识性的认识,在调查中,98% 的学者都认为活跃的研究兴趣对成为优秀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二、负相关关系
负相关的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并非互补活动,存在负相关性,在时间、精力、性格特征、奖励与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难以消解的冲突。
(一)时间精力的冲突:直觉印象得到研究证实
在不同变量模式 ( differential variable model)中,受奖励机制驱动的科研时间投入和教学时间投入呈负相关,稀缺模式 (scarcity model)也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涉足多个领域必然导致角色冲突。高校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领域,多能获得较高的科研成果,但在教学方面就会有所不足,教学与科研并不是互补活动。
(二)奖励评价的冲突:驱动的方向和力度悬殊
不同奖励机制模式 ( diversent reward system model)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互相冲突的两种角色,这种冲突是由不同的奖励机制驱动的。教学与科研不同的奖励与评价机制,使得教学对教师个人发展 (物质、声誉)的影响不大 ,而科研则起决定性作用。对教学和科研的不同奖励机制导致两者互相冲突、互相拒斥。
(三)个性特征的需求:积极互动与坚守寂寞
个性差异模式 (differential personality model)的中心论点是,因为教学和科研要求相反的个性倾向 ,两者关系只能是消极的。科研喜独处、教学喜群处,科研所需的冷静、理性的品质与教学所需的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有所冲突。
(四)发展道路的取舍:教学型科研型各得其所
有较多的高校教师认为精力不足、时间不足是他们教学效果弱于科研的重要原因,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所需的性格特点不同,因此自认为有科研潜能的教师会偏好科研,有教学潜能的教师会偏好教学。
三、零相关关系
零相关的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趋于零相关,是互相独立的分离的活动,之间通过中间环节偶然产生的联系不一定是正向也不一定是负向影响,这二者一般互不干扰,偶有联系也是间接地通过其他变量。有关零相关的观点有内容、技术层次等。
(一)工作内容的独立:传播知识不同于生产知识
在内容层次上,有的学者认为科研和教学的内容是互相独立的,如不同事业模式 (different enterprises model)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业,科研的内容是知识发现,教学的内容是知识的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类似于音乐演奏者和乐谱的关系,演奏者未必是作曲者。
(二)中介变量的隔绝:实证数据的多维度拆解
也有的学者认为除教学与科研之外还有其他变量,如不同变量模式、中间变量模式 ( intervening variables model)。不同变量模式发现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均为正相关,而科研效果和教学效果是微弱的正相关或不相关。中间变量模式要区分教学和科研发生作用的中间变量及科研对中间变量的影响和作用方向,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教学和科研之间只是极其微弱的正相关 (0. 17) , 基本上呈零相关。
(三)元分析的结论:软件处理的一种发现
元分析是对已有研究进行加工处理,J·海特(John Hattie)和H.W.马修(H.W. Marsh)选择了58项各种背景的实证研究,将数据经元分析统计软件处理 ,却发现教学和科研的相关性极其微弱,由此得出两者是零相关的结论。
(四)个体平衡的策略:教学科研分而治之
高校教师可能会将科研与教学分离开,并根据自身偏好、能力取向与激励机制选择科研与学术的倾向,同时又会有科研与教学以外的多种变量的影响。
总之,目前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究竟为何,尚未有定论。在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要真正使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除了现实中的改进外,还需理论上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究。
[1]牛风蕊,张紫薇.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偏好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学术职业变革-中国大陆”的问卷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7(08):53-58.
[2]高德胜.国外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研究述评[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64-67.
[3]韩继伟.从洪堡理论到博耶观点:高校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刍议——以我国高校历史教学与科研关系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3,5(05):86-89.
[4]花良凤.教学科研评价一体化——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53-55.
[5]吴洪富.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化[J].高教探索,2012(05):98-10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