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摘选自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包括广州长隆碳汇造林项目、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增汇减排项目、北京市房山区碳汇造林项目、青海省碳汇造林项目、广东省龙川县碳汇造林项目等。
以下为部分内容,查看完整版,公号【低碳新风】
广州长隆碳汇造林项目
森林具有碳汇功能,通过植树造林、科学经营森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增汇减排,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绿化广东的号召,广东翠峰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广东碳汇基金的支持下,筹集资金,于2011 年在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宜林荒山,实施碳汇造林项目,造林规模为13000 亩,造林密度每亩74 株。
其中,梅州市五华县4000亩、兴宁市4000亩、河源市紫金县3000 亩、东源县2000亩。该项目在广东省林业厅的支持下,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资助并提供全面技术服务,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方法学AR-CM-001-V01《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开发,2014年3月30日通过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自愿减排交易项目审定与核证机构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EC)负责的独立审定。
项目申请CCER的20年固定计入期的减排量,项目预计年减排量为17,365吨二氧化碳当量。项目计入期为2011年01月01日至2030年12月31日,计入期内的总减排量为347,292吨二氧化碳当量。2014年7月21日,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审核,成功获得备案,是全国第一个可进入碳市场交易的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该项目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
通过造林活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产生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量,发挥碳汇造林项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增强项目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加快森林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增加当地农户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增汇减排项目
该项目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提供支持的全国第一批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重要目标的森林经营增汇减排试点项目,也是黑龙江省首个森林经营增汇减排试点项目。该项目于2012年启动,在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白桦河林场和二清河林场开展森林增汇减排项目活动,项目面积926亩,项目期30年,预估项目净碳汇量6022吨二氧化碳当量。
通过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的碳汇托管平台,河南勇盛万家豆制品公司按30元/吨的价格,签约认购了该项目的全部减排量,用于中和该企业生产过程造成的碳排放。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能力,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健康、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等多重效益。项目对增加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减缓气候变化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伊春等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房山区碳汇造林项目
该项目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支持的首批以积累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碳汇造林项目,也是北京市首个碳汇造林项目。在房山区青龙湖镇口头村营造碳汇林2000亩。根据北京市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林业建设定位,造林设计采取了以乡土树种侧柏、油松、元宝枫、火炬树、刺槐、黄栌、山桃、山杏、山皂角等为主的树种配置,使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除产生预期的碳汇量以外,还将为当地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旅游场所,并对传播绿色低碳理念、提高公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青海省碳汇造林项目
该项目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支持的、位于“中国水塔”青海省的第一个以积累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碳汇造林项目,也是青海省首个碳汇造林项目。该项目于2012年启动,造林总面积20512亩,其中大通县2870亩,互助县6820亩,湟源县2100亩,湟中县6422亩,循化县2300亩。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造林设计选择了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青海云杉作为造林树种。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的实施,在未来30年内,除产生预期的20.58万吨碳汇量以外,还将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并对传播绿色低碳理念、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能力、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广东省龙川县碳汇造林项目
该项目是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支持的首批以积累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碳汇造林项目,也是广东省第一批碳汇造林项目。项目于2008年启动,在龙川县登云镇双桥村、佗城镇东瑶村公益林区造林3000亩。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红椎、火力楠、荷木和黎蒴四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生长快的乡土阔叶树种造林。
项目的实施,在未来20年内,除产生净碳汇量57254吨外,还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带动当地群众积极参加龙川生态县建设的同时,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促进龙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