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科学报国是一个科学家的最大荣耀
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施一公以他卓越的科研成就和不懈的奋斗,成为了无数追求科学真理人士的榜样。不仅是因为他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更因为他将“科学报国”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无论是在全国政协的讲坛上,还是在西湖大学的教室里,他都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两年50余场科普讲座
“什么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是如何推动医药创新的?未来,生命科学是否将面对持久的挑战和无限的可能?对此,我们应如何应对?”面对讲台下的全国政协领导、部委负责同志、全国各级政协委员……施一公娓娓道来。
“20世纪初的孩子们是怎样在战火烽烟中艰苦求学的?”在浙江省“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启动仪式讲授第一课,施一公从1872年清政府官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前的合影说起,鼓励青少年学子“用科学武装自己”,像当年的那群孩子一样成长起来,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过去两年来,施一公挤出时间先后走进全国5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讲座,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一所不重论文数量的大学
一直以来,施一公都有一个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的梦想。2008年,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他,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在当时的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时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个适合一流教授队伍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软环境。”2018年,经过前期全力以赴的筹备,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作为校长的施一公希望和同道一起,通过这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科技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西湖大学不重论文篇数、不重人才头衔、不重影响因子、不重获奖情况、不重引用率、不重专利数量,而是建立创新导向的科学评价标准,只注重研究成果是否在该领域不可或缺,是否能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施一公告诉记者,成立5年来,西湖大学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了226位优秀科学家担任博士生导师,其中90%以上从海外引进。
“这里是科学家的乐园。”有人这样评价西湖大学。在这所学校中,学术人才可以心无旁骛潜心教学科研,学校会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毫无后顾之忧的工作环境。从2020年初周强实验室团队首次解析出新冠病毒细胞表面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全长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看清”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那一刻,到2021年吴建平团队首次解析精子活化开关CatSper通道体,到2023年何睿华团队发现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阴极量子材料、朱伟团队提出研究相变及临界现象的新方法等等,30余项“世界首次”的重要原创突破在西湖诞生,代表中国智慧和中国水平在世界科学舞台崭露头角。
施一公表示,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将积极探索新型大学治理制度,探索符合中国国情、激励创新的科技评价标准,探索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顶尖创新青年科学家的有效路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份用科学家精神书写的履职答卷
“‘世界一流’高校是什么样的?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基础研究强调的是从‘零’到‘一’的突破,我们必须集聚一批基础研究的顶尖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布局、深耕,为我们的核心技术攻关打下坚实基础。”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办与建设,不是喊口号、不是戴帽子,需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这些,都是施一公在全国两会期间的提案和建言。在履职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曾多次将科研与社会问题相结合,递交了非常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和建议。
2023年,他牵头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加强研究型大学在传染病科研攻关体系中的作用》两件政协提案,在全国政协科协科技联组会议、2023中关村论坛、第十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等重要会议作主旨发言,为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言发声。
作为全国两会科协23组召集人之一,施一公在联组会议、小组讨论等活动中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原则,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他怀着“科学报国是一个科学家的最大荣耀”的理想信念,号召引领科技工作者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要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