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实施党建三大工程(聚力实施党建三大工程是什么)

门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天门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引擎,聚力实施“头雁培育、基础提升、示范引领”三大工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聚力实施党建三大工程(聚力实施党建三大工程是什么)

头雁领航

打造骨干力量

精心选。强化乡镇党委“龙头”作用,提拔32名能够直接带领推进乡村振兴、处理农村复杂问题、对农民群众充满感情、带头实干、敢抓敢管的干部担任乡镇党政主职,选拔22名熟悉三农工作的“五类人员”进入班子,选优配强乡镇党委班子。聚焦村(社区)“两委”换届,严格执行村党组织书记市级备案管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调整村党组织书记261名,调整面达42.03%,实现学历年龄结构“一升一降”。着力拓宽选人渠道,实行“选拔一批、留任一批、引回一批、改任一批、派聘一批”,365名农村“123”人才、76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109名在外经商务工人员、93名本土大学毕业生进入村“两委”班子。

高位育。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特别是带头人队伍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在浙江、江苏和省内先进地区举办2-3期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开办“支书论坛”,着力提升“领头雁”抓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能力。开设“创新学堂”,从农业农村、综治信访、财经财贸等部门抽调专人组建“百人讲师团”,按照乡村培训需求选派授课人员,通过培训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

实战练。坚持在疫情防控、抗洪抢险、文明城市创建、优化营商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等大战大考中锤炼农村党员干部。持续实施农村“123”人才工程(每村选聘1名荣誉书记或发展顾问、培养2名以上村级后备干部、3名以上优秀年轻入党积极分子),广泛集聚各类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健全农村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等培育,引导优秀青年大学生毕业生、在外创业退伍军人和经商办企的成功人士等能人回乡创业。推行“导师帮带制”,选派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乡镇机关、镇直单位跟班学习,在“一线战场”提升领航农村发展能力。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实现全市脱贫村、软弱涣散村、乡村振兴重点村、红色美丽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全覆盖,每月建立第一书记履职责任清单,落实工作纪实管理,实行派出单位与驻点乡镇“双向评议”,推动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工作扎实、帮扶有力、群众满意。

强基固本

筑牢基层组织

强弱项。常态化综合施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每年组建“尖刀班”,深入软弱涣散村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村建立问题清单,“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严格落实“四个一”要求,重点从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三资”管理、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方面打出一套整顿“组合拳”。建立健全全过程评估验收工作机制,确保整顿一个、转化一个,坚决防止反弹回潮。近年来,调整软弱涣散村不胜任现职干部67名,修建通村通组路240余公里、生产桥整修164座、泵站水闸维修157处、沟渠疏浚830余公里,村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强根基。出台《关于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方案》,市财政足额保障村级“两经费两报酬两补贴”,提升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激情。连续四年将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一村一景”提档升级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216个,引导小超市、快递驿站、农资代售点、农产品交易点等聚集到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五务合一”“一站式服务”的党建综合体。全面实行村级财务流水账公开,村级每一笔收入支出,都向党员群众公开,增加村级财务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打造“阳光财务”,增强村党组织的公信力。

强底板。突出解决债务化解压力大的“空壳村”和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施办法》等配套办法,运用“清、查、示、核、锁”五步法持续抓好“清、免、减、抵、补”等关键环节,稳慎化解农村债务,切实解决农村发展“后顾之忧”,厚植村级发展基础。重点围绕解决好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健全市乡村三级组织保障体系,打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维定式和瓶颈,用活用好省级扶持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推广13条发展集体经济的实现路径,落实4大类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政策措施,形成了天东“双水双绿”虾稻种养、天南中药材种植、天西蔬菜种植、天北优质水稻果茶四大板块。

示范引领

激活红色动能

办实事。连续4年组织村(社区)党组织开展“为民服务办好十件实事”活动,坚持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办好实事的第一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将群众“需求清单”变成“实事清单”“履职清单”;坚持党支部带头干事、乡镇党委监事,强化闭环管理、跟踪问效,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监督和管理,推动十件实事落地见效;坚持党员群众评事,将党员群众认同不认同、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十件实事”成效的最高标准,推动实事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近年来,有效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实事,有力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抓示范。构建以党支部为中枢、模范党员为骨干、全体党员为“根系”的党建引领建设红色美丽村庄体系,聚焦“六个一”举措,整合资金3200万元,快马加鞭推动卢市镇彭家垴村、皂市镇文墩村2个省级红色美丽乡村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深挖农村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在村级主干道、居住集中区、“小三园”等重要点位,打造浓厚的党建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注重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心骨”作用,大力推行党支部星级管理和党员积分制管理,让美丽乡村更有“党味”、有“里子”。目前,全市共建设美丽乡村382个,黄潭镇七屋岭村获“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创品牌。强化“思想破冰”,推广“党支部 村集体 公司(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品牌,集中力量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产业集约经营,形成规模效应,激发内生“造血”功能,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张港镇将党支部建在花椰菜产业链上,大力推行“党建 花菜”模式,2021年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24日 上午9:22
下一篇 2023年10月24日 上午9: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