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即将开幕。本届服贸会恰逢北京“两区”建设两周年,作为服贸会重头戏之一,“北京日”系列主题活动依然会聚焦“两区”建设,发布北京开放创新成果。
新京报记者近日专访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梅英。她表示,北京“两区”建设正在全力打造改革开放的“北京样板”。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复的“两区”方案251项任务已累计落地实施242项,已落地政策不乏一些突破力度大、市场反映好,尤其是“北京特色”明显的政策,如全国首创“免税、保税和跨境电商”政策衔接试点;首创跨境电商进口医药“北京模式”。同时深度契合首都产业发展需求,挂牌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字人民币试点不断提速。
2021年2月2日,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梅英。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2020年9月份,国务院先后批复、印发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两区”)相关方案。两年来,北京主动对接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推出近70项首创性或突破性政策,140多个标志性项目和功能性平台落地,形成了11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最佳实践案例,实现了“两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创新政策体现鲜明的“北京特色”
新京报:北京启动“两区”建设两年了,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目前落地情况如何?这些落地政策有哪些特点?
刘梅英:两年来,北京“两区”建设在国家部委大力支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科技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数字经济、京津冀协同等“3 1”特征,全市上下积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两区”方案251项任务已累计落地实施242项。
整体来看,已落地政策具有三个明显特点。
首先是突破力度大。初步梳理,两年以来共有33项全国突破性、36项全市首创性政策落地实施,涌现出大量“全国首个”“全市首创”。比如,在全国首个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等;率先开展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实现外国人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和外国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常驻代表机构零的突破;获国家相关部门批复同意,正式启动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建设等。
其次,北京特色鲜明。创新政策主动对标国家战略,着眼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京津冀协同等有机联动,体现出鲜明的北京特色。
一方面,深度契合城市功能定位。比如,着眼促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大对离岸创业资金支持力度,挖掘海外科技企业资源和优质研发成果资源。着眼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支持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全国首创“免税、保税和跨境电商”政策衔接试点。首创跨境电商进口医药“北京模式”,扩充医药产品范围,获得国内首个跨境医药电商仓储物流第三方服务资格。另一方面,深度契合首都产业发展需求。比如,在加速数字经济方面,实施数字 行动,挂牌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数字人民币试点不断提速,已落地40万余个数字人民币冬奥场景,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1300余万个,交易金额过百亿元。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参与修订的《碳金融产品》标准已由证监会发布;通州区和密云区成功通过生态环境部等9部委组织的气候投融资试点评审。
此外,市场反映好。创新政策聚焦各类市场主体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营商环境改革与“两区”建设统筹,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开放环境,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受到广大企业和境外来京就业人员的热烈响应。比如,向境外人员开放35项职业资格考试。建设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实施外国人工作许可、工作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办理时限缩短1/3,办理次数减少1/2。再比如,建立“区域评估 标准地 承诺制 政府配套”全流程工作机制,项目审批流程由“先批后建”转为“先建后验”;实现京津冀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高频便民事项“跨省通办”等。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新京报:今年以来,北京“两区”建设实现了哪些新突破?
刘梅英:今年以来,我们围绕扩大政策受益面、增强建设显示度、助力双向开放等方面,持续推动“两区”建设走深走实,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首先是全力推动从“点上突破”向“扩面增效”转变,扩大政策受益面。一方面,对于251项中已落地实施的政策,及时总结、评估政策实施情况,推动受益企业现身说法,以项目引项目,推动相关案例从“首个”向“首批”转变。比如,北京股权交易中心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交易取得突破性进展,25单基金份额转让项目交易金额38.15亿元;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已覆盖全市300余家企业的3366件专利,保障金额超过33亿元。
另一方面,围绕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开放、关键要素全环节改革、特色产业“政策会诊”等,针对制约发展的堵点问题,陆续出台了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国际人才、知识产权、综保区、跨境贸易、投资便利、RCEP行动等专项方案,实现“打通一点、串连一线、形成一片”的产业倍增效应。比如,北京市首个美丽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个性化定制研发中心正式设立,已吸引47家企业在昌平布局美丽健康赛道,今年以来营业收入达28亿元。1-5月,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试点共完成127.11万单,实现1.25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268%。
其次,全力推动从“跑出加速度”向“增强显示度”转变,提升建设质量。在加速推进国务院批复“两区”任务的同时,结合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开放、关键要素全环节改革等,滚动推出“两区”建设新一轮任务清单96项纳入重点督查督办机制,目前已落地实施51项。在“跑出加速度”同时推动“两区”建设成果向园区延伸、向市场推广、向全国复制,着力提高显示度。在园区层面,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中日中德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为高水平开放承载地,加大差异化探索,推动错位发展,进一步增强园区开放动能。在全国层面,围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文旅服务提质升级、金融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数字化和区域合作模式优化等方面,先后向全国复制推广了11项最佳实践案例,为国家高水平开放贡献了“北京智慧”。
全力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助力双向开放。在“引进来”方面,实施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大幅提升进口便利化;分批发布重大项目清单,按照“一项目一小组”原则,建立与项目单位的常态化沟通协调、跟踪服务机制,积极促进项目落地。两年来,累计入库项目6784个,已落地出库项目3291个。1-7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5.8亿美元,同比增长29.9%;北京进出口19867.7亿元人民币,增长17.4%。其中,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43.6亿美元。
在“走出去”方面,推动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德国、美国、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全球84个国家、地区新设和并购境外企业1014家,进一步扩大了北京企业影响力。
持续完善“两区”2.0版方案
新京报:围绕提升“两区”显示度,今年有哪些标志性项目、平台和可视化成果?
刘梅英:两年来已形成了80多项标志性项目。如科技信息领域,新落地SMC中国区总部、赛诺根亚太总部、施耐德研发中心、苹果广告、华为中国区总部等一批中外机构;全市首支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正式启动。金融领域,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安联保险、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持牌支付机构等获批展业。医疗健康领域,国内首家研究型国际医疗产业转化平台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国内首个上市的新冠中和抗体药物正式商业化生产;全市首家医疗器械成果转化CMO平台落地。教育领域,全国首个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德勤(中国)大学落地;中法能效管理应用人才培养和研究中心成立。在文化旅游领域,工艺品保税库正大宝库落成运营;全国首个全产业链视听产业园落地;全球知名外资建筑设计企业CallisonRTKL全资子公司落户张家湾设计小镇。
落地60多个功能聚集型平台和综合服务性平台。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深入推进。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打造京津冀联动的全球化协同创新服务模式,有力促进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融合。全国首个服务跨境场景的数据托管服务平台投用;成立B&R·RCEP创新服务中心;落地北京首个面向全球的新一代原创新药发现平台、全球领先的小分子药物候选物的研发和筛选及生物分析测试基地等。医疗器械和药品创新服务站已面向企业提供服务,今年上半年累计推动北京市17个创新药械获批,13个创新药械进入国家药监局快速审批通道,居全国之首,创新产品研发上市步入“快车道”。
同时,打造了近40个可视化成果。在展示方面,落成2000余平方米的“两区”展示会客厅、张家湾设计小镇三大永久会址、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等“两区”建设打卡地。在监管服务创新方面,落成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两证联办”窗口、北京自贸试验区创新服务中心、CBD招商服务中心、“人才E ”工作站等系列集成式服务载体。在落地成果展现方面,推出科技企业赋能站、京津冀首个国际氢能交流中心、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专属仓、北京首个共享“Medical Mall”模式医疗健康综合体等一批直观易感成果,进一步打造“两区”标杆体系。
新京报:在新的起点上,下一步北京“两区”建设有哪些发展思路?
刘梅英:在抓好新一轮政策设计方面,持续完善“两区”2.0版方案,争取新一批高含金量政策;系统谋划自贸试验区中长期发展重点板块。
助力稳定经济动力源方面,加快重点领域政策“会诊”,着力突破一批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探索建立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资源共享机制,引进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
提升园区建设质量方面,全面实施重点园区发展提升专项行动。“一组团一策”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自贸组团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实施自贸试验区品牌塑造计划。
同时,强化政策落地执行。加强政策落地督查,小切口、全链条、集成化打通政策堵点;全面优化完善“两区”建设成效评估指标;实施好自贸试验区条例和综合示范区决定。
“北京日”活动历来是服贸会的重头戏。本届服贸会“北京日”系列主题活动依然会聚焦“两区”建设,利用服贸会平台做好“两区”政策宣传解读,展示开放机遇下打造的北京新貌。下一步还将搭建政策导航平台,便利市场主体用好政策;持续打造“两区”沙龙和“云推介”等品牌活动;持续开展案例归集和经验挖掘,争取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成果。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