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社会“和谐网” 寻乌建立完善原籍干部维稳机制纪实

“老乡,我很理解你不想搬出去的心情,但是太湖水库工程建设惠及千家万户,需要我们个人作出一点牺牲,你看,这是我们县里的补偿政策……”近日,在寻乌县水源乡太湖村,原籍干部们挨家挨户向村民们宣传移民搬迁政策。近年来,寻乌县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原籍干部维稳机制,组建176个原籍干部维稳工作队,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生力军。

从应急处置转向事先防范

为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今年,寻乌县计划在该县水源乡太湖村境内开工建设太湖水库工程,该工程建成后,将解决县城、水库下游4个乡镇18.77万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是事关群众利益的重点项目。

移民搬迁是该工程的前期重点工作之一。为让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原籍干部们深入村组和群众家中,向他们宣传生产安置、房屋安置、土地补偿等相关政策,并与移民户进行结对帮扶,解决群众后续生产生活问题。在原籍干部的共同参与下,短短2个月时间,太湖水库工程移民搬迁户254户、1200多人便签订了土地房屋征收协议,太湖水库项目得以顺利开工建设。

“像太湖水库工程移民搬迁这类重点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黄龙病防控等容易引发矛盾和突发性事件的工作,我们在事先防范中就积极发挥好原籍干部的作用,保障工作顺利、平稳开展。从应急处置向事先防范转变是寻乌探索和完善原籍干部维稳工作机制的一大新亮点。”寻乌县委政法委副书记袁才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2011年,寻乌县组建了原籍干部维稳队伍,该县2000多名干部职工按照籍贯或出生地,以村为单位,组建成176个原籍干部维稳工作队。他们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亲缘优势,积极履行维稳职责,形成了一项较为成熟的维稳新机制,在各项重大维稳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临时维稳变为常态工作

“现在广场建好了,我们平时就在这里散散步、聊聊天、锻炼身体,生活比以前有乐趣多了。”笔者来到寻乌县留车镇雁洋村的健身广场采访时,村民们正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

今年1月,留车镇雁洋村的原籍干部们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为当地老百姓修建了健身广场和篮球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原籍干部维稳的生命力在于助推群众发展,寻乌鼓励原籍干部多回家乡为村民们办好事、办实事。今年初,寻乌创新实施原籍干部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名誉书记”制度,赋予原籍干部“名誉书记”带强一个班子、完善一套机制、坚强一个阵地、找准一条路子、办好一件实事、维护一方稳定的“六个一”工作职责,通过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民主决策,在落实精准扶贫、农村低保、农村土坯房改造等惠民政策中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使一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得到加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为扩大和发挥原籍干部在家乡的影响力和“三缘“优势,巩固原籍干部维稳的效果,寻乌县不断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出台了《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的补充规定》《原籍干部维稳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把在维稳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原籍干部列入提拔重用的考察范围,并设立原籍干部维稳专项工作经费,使维稳工作成为原籍干部的分内之事;同时对原籍干部加强维稳工作培训,提高队伍政治素质和维稳工作能力,使原籍干部维稳队伍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寻乌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曾帅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近年来,寻乌县不断探索和完善原籍干部维稳机制,原籍干部的工作职责由原来临时性维稳任务逐渐变成常态化工作。原籍干部维稳队伍参与处置并妥善化解山林纠纷、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等引发的重大涉稳问题8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近百件,有力地维护了该县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以来,寻乌县连续4年被评为平安赣州建设先进县,2000多名原籍维稳干部为寻乌经济社会发展、平安稳定环境创建,织就了一张社会“和谐网”。(陈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9日 上午10:16
下一篇 2022年7月19日 上午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