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为零,如何提高转化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

原标题: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为零,如何提高转化率?

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罗海山在一次作工作报告时提及,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 1.79 亿元,实施科研项目 702 个,仅有 5 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 0.71%;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 1.31 亿元,实施科研项目 862 个,实现成果转化 0 个。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社会贡献与科研产出的重要标准。最新出版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国1478家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为12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3.6%。但各项数据增长的同时,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较发达国家仍有不小提升空间。《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美国高校专利转化率达50%。因此,激励高校进行科研转化,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为高校提供更加灵活的科研转化环境。简化科研成果转化的程序和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转化效率。此外,还可以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对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的高校给予奖励和支持,激励高校积极进行科研转化。

当然,国家政策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当地产业环境的优化和高校自身的努力。广西审计厅就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指出了两个原因:高校科技项目立项聚焦重点不够突出,科研项目结余资金闲置。事实上,这也是相关报道指出的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今年 3 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陈凯华等曾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多样,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主要职责的高校,当前在科研组织管理和能力支撑方面,无法实现有效的需求导向。

高校科技成果要“转”得更好,就高校自身而言,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分类评价体系,科学体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增强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意愿,实现从“不愿转”变为“愿意转”;要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以及加强科研人员的转化培训,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实现好成果从“转不了”变为“转得了”;要增进高校与市场的深入有效沟通,并引导政府基金、创业投资、产业基金与高校合作,实现好成果从“转得了”走向“转得好”。

据媒体报道,上海科技大学不是985,不是211,而是始建于2013年的一所年轻大学。但短短十年间,上海科技大学在科研转化方面可谓一骑绝尘。近日,一份报告显示,上海科技大学专利国际化位列长三角创新机构百强高校之首,专利转化率达25%,远较其他高校高。

上科大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重视同企业界的互动是一个亮点。比如,上科大身处张江腹地,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中坚力量,周边科技园区、跨国药企,研发型企业林立。如此完备的产业转化环境,“研”与“发”兼备,让上科大与张江相互成就。目前还有很多高校做不到这一点,广西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或许也与广西产业转化环境存在短板有关。

总之,解决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的问题,既要政策导向更加精准,也要产业转化环境更加优良,更要高校加强制度设计与激励机制,既解决部分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的问题,也从整体上促进从“转不了”向“转得了”“转得好”转变。同时,各地既要激活自主创新动能,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环境,也要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西部地区转化,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为西部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的提高创造条件。(丁慎毅)

来源:东方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午1:43
下一篇 2024年6月19日 下午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