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这篇调研报告说明白了(党员干部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

探索建立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调研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202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要探索建立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动员广大党员在完成重大任务、抗击自然灾害、应对突发事件中冲锋在前。北京作为首都、作为超大城市,大事要事多、急事难事多,建立健全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对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和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部分市级部门及十六个区“同题共答”,先后走访120家基层单位、点位,座谈访谈520余人,组织问卷调查1万余人次。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的实践探索,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一、实践做法

近年来,面对一系列大事要事、急事难事,我市突出党建引领,激励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闻令而动、向需而行,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最大限度凝聚起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力量。

坚持政治引领,让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血脉,在大战大考中彰显首都党员的政治担当。北京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在一系列大战大考中,着力强化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比如,聚焦国庆大典、建党百年盛典,召开全市动员部署会,各级党组织层层动员、压实责任,数万名党员、干部主动请缨,以首善标准圆满完成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比如,西城区组织党员深入开展“红墙先锋”行动,坚决为党中央站好岗放好哨。朝阳区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245家单位党员、干部尽锐出战,超负荷完成各项保障任务。

坚持组织引领,建强应急动员组织体系,以党的组织优势汇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依托党的组织体系,在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中,坚持平急结合、提级指挥、扁平化运行,第一时间激活应急指挥体系,着力完善“双报到”、干部下沉等工作机制,做实做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广泛凝聚各方资源力量。比如,2023年7月极端强降雨期间,各级党组织闻“汛”而动,12.3万余名党员干部迅速下沉防汛一线,全市成立临时党支部300多个,全力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能力引领,常态化培育储备应急力量,筑牢党员应急响应的能力支撑。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抓实党员党性教育和先进性教育,将党员、干部应急能力培训纳入《北京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常态化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和场景模拟演练。同时,分场景、分等级完善应急预案,全市及各区常态化储备多支党员应急队伍,在突发情况下12小时内可下沉一线应急支援。比如,东城区依托局包社区、“双报到”等工作机制,将各类力量嵌入治理网络中,有效弥补了紧急情况下人员不足、能力不够等问题。丰台区探索建立“第一响应人”队伍,根据党员专长定岗定责,遇到突发情况“一键动员”,迅速到岗、应急响应。

坚持机制引领,强化激励约束措施,激发党员在应急一线发挥作用的内生动力。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在冬奥会筹办、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中,及时制定考察识别干部的措施办法,着力考准考实党员、干部现实表现,鲜明树立奖优惩劣的正确导向。同时,着力完善关爱激励机制,积极选树表彰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困难党员帮扶,在应急一线建立保障专班,通过划拨专项党费、实地走访慰问等方式,给党员关怀温暖。比如,密云区注重将评优指标向重大任务一线倾斜,近三年共选树145个“先锋党组织”、285名“密云先锋”,其中参加疫情防控、重大任务攻坚的党组织和党员,占到了一半以上。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对标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我市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还存在一些差距,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临阵退缩、“大呼隆”、“一窝蜂”等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党员应急动员组织体系还不够完善。有的地区和部门“平急转换”机制不健全,紧急状态下责任缺位、各自为战、松散忙乱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二是党员应急动员制度机制尚不够健全。目前,自上而下还缺乏统一的党员应急动员制度规范,在重大事件、紧急关头考核奖惩党员、干部的制度办法落实还不够到位。三是部分党员应急响应能力还不强。部分党员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往往抱着“打卡”、“刷脸”的心态,应付了事,应急处突能力不强。

二、对策建议

强化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必须树牢系统观念,以健全的组织体系为依托,优化制度设计,夯实能力根基,创新方法路径,强化激励保障,用好数字支撑,着力构建平急一体、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

坚持高位统筹,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一要建强纵向动力主轴。依托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平急转换”机制,逐级明确、层层压实党员应急动员工作责任,遇有紧急状况第一时间激活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统一指挥和协调调度。二要强化横向协同联动。健全属地与部门党组织应急处置互联互通机制,明确各方职责,促进信息共享,统筹资源调配,增强工作合力。三要推动组织重塑再造。发扬“支部建在连上”优良传统,健全临时党组织组建规程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激活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红色动能”。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分级分类、科学精准的组织动员机制。有效提升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效能,关键要建立一套务实管用的制度规范。一要完善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专业应急管理与党员应急动员联动机制,根据不同场景应急需要,明确动员启动标准,分级设定触发条件,采取差异化动员策略,避免党员应急队伍的无差别发动。二要健全分类精准动员机制。充分考虑党员群体特点,分类施策、精准发动、合理使用。比如,对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员,可动员其脱岗、半脱岗参与一线应急任务;对于民营企业、两新组织等方面党员,可动员其在捐款捐物、提供专业支持等方面多发挥作用;对于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考虑其身体健康条件,可动员其做好宣传引导等工作。三要优化细化应急预案。对接城市应急管理总体预案体系,逐级细化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工作预案,分场景梳理明确应急动员的对象范围、步骤流程及发挥作用的路径措施,确保急时反应迅速、组织有序、措施得当。

注重平战结合夯实平时服务、战时应急的能力根基。平时有基础,战时才有底气。一要推动党员常态化融入基层治理。持续深化“双报到”、结对共建等制度机制,推动党员融入基层网格化治理,确保急时党员有效发挥作用。二要加强力量储备。着眼不同场景应急需要,储备若干支党员应急队伍,保持常态化备勤。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探索建立“党员应急第一响应人”制度,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及时、精准、有效处置。三要强化赋能培训。持续加强党性教育,将应急能力建设纳入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分批次、分类别组织开展应急理论学习、应急技能培训。四要定期组织演练。对照党员应急动员工作预案,经常性组织开展实战演练,探索建立与卫健、消防、水务等专业应急队伍共训共练机制,全面提升党员应急处置实战能力。

着眼规范高效,创新集结响应、作用发挥的方法路径。一要改进思想动员方式。用好印发通知、会议传达等传统方式,同时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灵活运用图文、动漫、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广泛做好思想引导和宣传动员。二要优化次序动员机制。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突击队等方式,优先组织发动党员干部打头阵、当先锋,根据应急需要次序带动各类力量共同参与。三要用好用活“双报到”机制。细化完善“双报到”党员台账,推动应急需求和党员服务精准对接,有针对性地组织发动“双报到”党员就地转化为应急力量。四要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优势,用好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议事厅等平台载体,探索多样化组织动员模式。

突出灵活有效,完善正向为主、双向发力的激励保障机制。一要完善应急一线考察识别党员干部机制。积极探索专班跟进式、蹲点调研式等务实管用的考察办法,全面精准掌握党员干部应急响应和发挥作用的实际表现。二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奖优罚劣、双向驱动,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大力提拔使用,及时表彰奖励;对临阵退缩、不愿担当的党员干部,强化通报问责,倒逼担当有为。三要切实加强关心关爱。健全一线党员轮休调休、AB角等工作机制,探索为应急一线党员购买专项保险制度,做好谈心谈话和心理疏导,确保党员“向前一步”无后顾之忧。四要做实各项基础保障。优化应急状态下划拨专项党费办法,明确党组织活动经费应急使用政策口径,用好党群服务中心阵地,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为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科技支撑,打造数字赋能、智慧高效的党员应急动员模式。一要加强党员基础信息库建设。做优做强“党员e先锋”平台,完善党员基础数据库,摸清具有医疗救助、心理疏导等专业技能的党员底数,实现急时精准匹配、定向动员。二要搭建智慧应急动员平台。依托“志愿北京”等平台建设,增设党员应急动员功能模块,推动实现党组织线上“一键动员”、党员在线“一键响应”。三要强化智能化手段应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强智能化应急场景建设,加大对具备全景扫描、实时定位、智能感知等功能科技产品的运用,全面提升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的效能。

来源:《党建研究》2024年第4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6月9日 上午8:10
下一篇 2024年6月9日 上午8: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