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陈姝
中国大多数从事网络服务的企业,起步都是从“卖货”开始,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讯网络”)也不例外。但它用了23年时间,从普通的代理商,经历多次转型,成为国内知名的行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商。
在同行眼中,它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军者;在客户眼中,它是少有的平台型企业,既有强大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又有一支“懂行”的人才队伍,能迅速响应,找准痛点,快速交付;在员工眼中,它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雇主,既能长期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也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创新动力。
这家低调的企业连续多年上榜中国软件“百强”,并保持在前50名的位置。
自2000年成立以来,华讯网络业务始终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2000年~2021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2022全年营收达到80亿元。2007年成立深圳分公司,如今在深圳的年合同收入已超过10亿元。2018年起,华讯网络与华为合作,近年来,在华为的下单量每年保持快速增长,合作宽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和加深。
在总结其中原因时,华讯网络深圳企业行业总经理殷俊伟认为,稳健增长既来自于勤练“内功”,是长期深耕行业、持续投入技术研发的结果;又来自于抓住机遇,踩准数字化转型的节奏,在巩固传统优势行业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领域。
“作为数字底座的建设者,只有这个底座越坚固,各行各业才能在上面‘盖房子’”,殷俊伟说,自己最喜悦、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看到客户一个个业务成功上线,“这一刻,我们真正感到,为‘数字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华讯网络成立于2000年,用23年时间成为国内知名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商。(受访者供图)
精准踩点,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
在华讯网络的客户名单里,不少已是当下行业翘楚。然而,它们很多是在发展之初,甚至是“小作坊”时期就开始与华讯网络接触,在合作过程中,华讯网络也与之一起共创和成长。华讯网络2007年在深圳合作的第一个客户,到现在仍然在合作,并且与很多客户的合作时间都已超过5年。
如今已是智能终端细分行业“五强”的A公司,八九年前业务刚进入上升通道,希望扩充产能。华讯网络梳理了该公司的IT架构后发现,其最大的问题是“堆积木”,没有整体规划,故障时有发生,对产能扩充形成了潜在的风险。
华讯网络给出了一份三年改造计划,覆盖了当下最急迫解决的问题,未来可引入的新技术和新场景。四五年后,双方的合作进入运维阶段。随着该企业内部提出数字化转型,IT系统的角色从原来被动响应转到主动服务业务,双方的合作“走”向业务前端。华讯网络一方面向A公司业务取经,另一方面与华为和ISV伙伴合作,形成三方“合力”,共同为A公司输出了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让IT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业务。
因其控股母公司是中电科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讯网络一直以“国家队”的身份,走在数字化浪潮的前沿,积极从传统集成商向行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商转型。20余年来,从代理商,到服务商,到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提供商,再到服务各行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几乎每四五年就有一次完成一次自我“革新”,且而每次都走在了行业前列,这也使得公司能够及时洞悉行业发展需求,并且精准定位业务发展重点。
快消行业的大企业B公司重视服务。该公司需要对其业务敏捷性进行考核,并利用大数据为业务拓展盈利空间等需求。华讯网络与B公司一起着手推进业务可观测平台的研发,一是要监测业务系统运行,二是快速定位问题,并提前预警。观测平台没有现成的“作业”可抄,华讯网络和B公司共同研发。该平台今年已正式启动,在满足了原需求的基础上,并计划在完成后,通过减少IT运维的投资做到降本增效。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华讯网络的工作几乎“隐形”。但就算是购物APP上的一个订单,下单快不快,体验好不好,背后都是庞大的IT架构在支撑。而对于较为依赖IT的金融业、制造业等行业来说,IT架构的敏捷、安全和可靠,更是“性命攸关”,任何一个节点的延迟和故障,就可能造成资金损失、生产中断。
殷俊伟说,华讯网络做的是“打地基”工作,但这个“数字底座”的质量,却关系着上面“建筑”质量,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华讯网络这样的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作为“数字底座”建设者,华讯网络近年来获得无数荣誉。(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钟华登 摄)
深根固本,做深做强优势行业
金融行业是数字化转型的开创者,在IT的应用和投入都位列前列。华讯网络早期就在金融行业打拼,积累了一批头部客户,近年来立足金融细分产业,做深做透。
对券商来说,“极速交易”竞争已达到了“白热化”。随着T 0交易品牌不断涌现,在短时间内获取最新股票、期权、期货及相关金融市场的行情信息并且很快向交易所提交订单请示,已经成为券商、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极速交易系统的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系统,加上低延迟、高吞吐量IT基础架构在支撑。
“几乎每家券商都有极速交易系统,但这个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跟同业比如何,能不能再提升,这些都是用户的痛点”,殷俊伟说。对此,华讯网络研发了一套针对极速交易场景的监测平台——Femtosight。通过该平台,可以精准监测、可视化展现出用户最关心的交易及行情系统全链路时延情况,不断优化提升交易速度,给出领先且贴合需求的解决方案。
殷俊伟表示,券商交易是秒级甚至是毫秒极,但这中间却有无数节点,交易达成就好像在“过桥”,“如果要过十座桥,监测平台会告诉你通过哪两座桥之间的时间最长,发现问题再去改造”。他补充说,我们的监测平台已经实现了皮秒级的监测精度。
和华讯网络大多数的创新一样,这又是在“吃螃蟹”。国内头部券商C成了该监测平台的“天使客户”,C券商深谙业务,而华讯网络拥有强大的软硬件实力和对金融业的深刻理解,双方仅用一年时间攻关,就研发出beta版产品。如今,该监测平台已经应用于国内多家头部券商和期货公司,并已迭代至3.0版本。
在华讯网络的核心价值观中,创新是第一位的。母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为它的业务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几年,华讯网络加大软件开发力度,形成了一批自有的软件和服务,除了金融领域的Femtosight极速交易行情监控平台外,在行业数智化方面,有数字孪生引擎、大数据管理平台等;在智能运维方面,有NetEagle等运维管理软件;安全方面,有智安服务和托管安全运营服务;公有云方面,有Acusight多云管理平台。在对整体方案及能力进行“全栈升维”的同时,今年又提出了“智能优先”的战略,以智能创新赋能全栈架构。
在华讯网络内部,也极力提倡“微创新”,鼓励员工多赛道进行开放性的尝试和探索。“华讯网络有许多创新来自于一线员工,他们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需求,并提出解决的思路”,殷俊伟说,这些微创新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而公司愿意联合伙伴共创,以此为突破口,形成经验后快速复制。
华讯网络的工程师在客户的项目现场。(受访者供图)
勇于尝试,涉足新兴行业
几年前,华讯网络成立了单独的行业数字化部,在多年积累的IT集成能力之上,越来越深入参与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华讯网络提出“三位一体”的行业数字化方案体系,以数智做引领,构建出底层物联、中层数联、顶层智联的全栈数字底座和数智体系。在巩固其传统行业的优势外,也在先进制造业取得多个突破。
华讯网络在全国拥有接近3000名员工,75%左右是研发和技术人员,这使得公司能在面对一个新兴市场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集优势资源,快速投入项目。
华讯网络75%左右是研发和技术人员。(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钟华登 摄)
半导体电子是对安全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一个行业。在接到深圳某半导体新建工厂的项目时,华讯网络遇到两大挑战:一是客户提出的交付时间缩短到一般项目的1/3;二是所采用的产品如何更好地与基础设施适配。在本地资源不足以支撑的情况下,华讯网络迅速从全国协调专家进行支援,第一期项目从实施到交付仅用了一个半月就完成。“通过该项目,也补齐了深圳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空白”,殷俊伟说。
华讯网络的创新不是漫无目的,而是着眼痛点,找到突破点,先小范围开始尝试,种下一颗“种子”之后,让它生根发芽,长成树苗。
生物医药行业合规要求多、门槛高,投入周期长,医药企业的IT建设也要适应和保证生产符合GxP体系。在深圳一个医药厂项目中,华讯网络发现,破除业务系统“烟囱”是当务之急,但又是谁也不想“啃”的“硬骨头”。“客户的合作伙伴,有卖业务、卖软硬件、做底层的,各司其职。但对客户来说,有一个伙伴担起协调的工作,用一个接口来搞定更为急迫”,殷俊伟说,这不是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是因为赛道太小,没有人愿意做。华讯网络承担了这一工作,并开发出ESP软件平台,将所有的业务系统集中到平台上,实现了统一监测和调度。而通过这个项目,华讯网络迅速打开了在深圳的生物医药市场。
华讯网络深圳企业行业总经理殷俊伟。(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钟华登 摄)
华讯网络成立23年来,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15%,2010年至2023年,年收入从20亿元增长到超过80亿元。2007年华讯网络进入深圳市场以来,仅用两三年,业务量翻倍增长,年合同收入已超过10亿元。殷俊伟说,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得益于与厂商的携手同行。
华讯网络与华为开展合作多年,近几年,公司华为业务逐年增长,合作宽度广度不断扩大和加深,目前业务覆盖多个省市,涉及金融业、制造业、央国企等多个重点行业。2021年,华讯网络在深圳的合同收入已破10亿元,其中华为业务超过三成。2023年,华讯网络与华为深圳的合作业绩再攀高峰,人员与资源持续投入,合作客户数量大幅提升,特别是在大企业业务领域,合作规模从百万级增长到亿元级。“华为对于合作伙伴的理念是‘伙伴 华为’,这让我们能够快速便捷地融入到华为的生态中”,通过生态共建,就能更加高效提升在各个行业里的覆盖范围。
“华讯网络在深圳深耕十几年,能够取得稳健发展,是因为我们抓住了每一个机遇”,殷俊伟说,“伴随着深圳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会和华为继续紧密合作,探索央国企、算力中心等更广阔行业的机会,在’数字中国’的建设中,打造更多创新的联合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