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营造浓厚读书氛围,特别邀请10 位知名媒体人,每人写一篇书评,推荐一本2023 年出版的新书,相信这些荐书对新闻宣传文化工作和新闻从业人员具有启发意义。

1.在自媒体浪潮冲击下检视传统媒体

推荐人: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范玉吉

推荐书目:《危机时代重思新闻业》,[英]斯图尔特·艾伦著,胡特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在传统新闻业一统天下的时代,内容生产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其他人是不可以染指这一行业的,这一行业也有自己的行业合法性的惯例、规约和价值观。然而,当微博、微信、抖音哔哩哔哩Twitter、Facebook、TikTok等自媒体蓬勃发展起来后,新闻传播的整个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普通公民为新闻报道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了斯图尔特·艾伦对新闻业的重新省思,为此,他把“公民对网络新闻作出的贡献”作为其研究内容,完成了《危机时代重思新闻业》一书。

斯图尔特·艾伦是英国卡迪夫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他开始研究主流新闻网站如何报道这一事件,结果发现来自普通公民的第一手目击描述、拍摄的现场照片和视频才是关于这一事件最早、最真实、最多的报道,有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操守的传统媒体记者则退居其次。于是,他意识到新闻界正在进行着巨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将传统媒体记者写的新闻传播到了网络上,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拥有自己特质的网络新闻。原来由记者和传统媒体垄断的判断新闻价值、定义新闻真实、进行设置议程的“权力”,已经让渡出一部分,给予了任何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普通公民。艾伦将在突发事件中进行报道的普通公众的报道行为称为“公民见证”,这本书就是围绕着“公民见证”这一概念对新闻业进行深刻的反思。

新闻报道本质上看就是一种见证行为。新闻记者把他们在现场看到的一切作为见证的内容发布到媒体上,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知情需要。但从“9·11”恐怖袭击、印度洋海啸、伦敦暴乱等突发事件来看,职业记者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许多“新闻组织更倾向于考虑面对可预见的风险时,其雇员在现场的安全问题”,将新闻收集的工作移交给了当地公民。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未经训练的见证人大量出现了。随着见证工作不断地被“外包”,“新闻行业公共生活中的文化权威会慢慢地被削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新闻业面临的一种危机。因为见证本身就是内含了一种权力关系,谁掌握见证的权力,谁就掌握了定义真实、客观的权力,如果新闻工作者不再拥有这一权力,那他们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在这种情况下,与公民见证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完善报道,传统媒体必须持一种合作的立场,吸收其长处,避免其短板,弥补记者不在现场的不足。公民见证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是来自现场的,带着能够让公众感到温暖的温度。“在互联网的语境中,公民新闻已成功动摇了(有些人说是粉碎了)新闻业作为一种职业的基石”,那些四平八稳、面目不清的内容已经没有了吸引力。传统报道的冷静、客观和中立有时太过冰冷,因此不被公众认可,而公民见证“是原生态的、即时的、独立的,带着理所应当的主观色彩”。近年来开始受到国内广泛关注的理论——“建设性新闻理论”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走进新闻事件中,以“积极性”和“参与性”这两个核心理念来构建新闻报道的基本态度,以建设性叙事话语来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从而践行新闻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的使命。这可以视为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作出的改进。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2.积极探索未成年人

网络保护法治建设的中国方案

推荐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韩立新

推荐书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规制研究》,彭焕萍、彭丽萍著,法律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民已达10.79 亿,其中未成年人网民突破1.91 亿。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常态化,以及触网内容的丰富化和无限化在无形中加速了未成年人社会化的步伐。在未成年人智力、心态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过早被赶入成年人世界,将面临有害信息侵袭、网络沉迷、隐私侵犯、网络欺凌等多重风险。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致力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先后出台多个部门规章,切实将党中央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决策部署转化为法规制度。2024 年1 月1 日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专门性综合立法,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步入未成年人网络法治保护的新阶段。

新阶段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亟需聚力攻坚有害信息侵袭、隐私侵犯、网络欺凌、网络沉迷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顽疾”,积极回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需求,为完善未成年人网络合法权益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规制研究》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规制研究》一书以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生存权、发展权为着力点,就网络空间内容生态治理、网络隐私权保护、网络欺凌、网络沉迷与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回应了《条例》规定的重点方面。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尝试构建中国特色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体系的专著,对探寻“数字世界”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作出了在地化的贡献,对信息技术革命和儿童权利保护意识全球化的时代提供了有力的思考与注脚。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接触和信息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和心智发展。《条例》科学划分不同类型网络有害信息内容,明确了多方主体的义务和责任。该书认为,当前网络有害信息的分类标准尚未明确,相关义务内容较为原则和泛化影响执行。有害信息治理的关键在于,加快构建包括媒体在内多方主体参与的网络内容分级标准,设立专门性的网络内容管理机构统筹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并完善配套的法律制度,细分不同主体的具体义务和责任,加强网络信息精细化管理。

针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泄露问题,该书结合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利的行使规则展开全面阐述。区分了隐私与个人信息的区别,认为现行法律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的确认,增强网络侵权的规定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未成年人作为权利人,不需要举证证明侵权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只要证明侵权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即可;明确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的职责,规避网络服务提供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行为。

随着未成年人触网人数增加、触网年龄降低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捷化和多元化,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条例》开创性地设立“网络沉迷防治”专章,规定了学校、监护人、政府部门、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同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该书为防沉迷提供了具体化的建议,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作为主要责任人,应自觉遵守行业自律规范,并积极主动作为,通过自主探索或联合政府发起活动,推动未成年人合理用网。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3.探寻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与规律

推荐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开和

推荐书目:老子思想域外传播研究》,武志勇、甘莅豪著,商务印书馆2023年8月出版。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强调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冲突,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老子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在《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涵盖了宇宙万物本源以及治国、修身、立世的核心要义,其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历久而弥新,是中国智慧的重要宝库,也是世界文明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东师范大学武志勇教授团队历经数年完成了《老子思想域外传播研究》专著,以全球视野,从媒介空间切入,系统地探讨了老子著作与思想在不同地域的书籍、新闻报刊、影视作品、社交网络以及知识网络等不同类型的媒介空间中的传播和流变,为了解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程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

老子思想的域外传播,是从我国周边开始的。有历史记载的《道德经》译本始于唐太宗时期。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 年),唐太宗敕令玄奘主持《道德经》的梵译工作,使《道德经》成为最早被译为梵文的中国作品。同样在盛唐时期,日本遣唐使将大量道家典籍带回日本,日本国内知识界吸收、内化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体现在他们的大量诗文作品中。在我国周边的越南泰国等地,在不同时期也有过众多的《道德经》译本。

《道德经》在欧美的传播开始较晚,且随着西方社会文化的变迁,在翻译的规模和准确性、研究的深度等方面均出现相应的起伏波动。据本书作者统计,截至2020年5 月,《道德经》共有英语译本553 种,法语译本91 种,俄语译本69 种,德语译本298种,西班牙语译本95种。

老子思想在海外的传播历程,与人类处境的变迁紧密相关。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浩劫,让西方学界深切反思西方文明的内在缺陷。老子主张的“为而不争”“见素抱朴”等思想,与西方社会的反战情绪产生强烈共鸣,再次引发了《道德经》的英译高潮。这个时期,不管是西方译者,还是像林语堂这样的中国学者,都努力使《道德经》的英文译本更加贴近中文的原文原意。

随着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德经》出土,以及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的我国改革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第三次《道德经》翻译高潮。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从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的视野研究《道德经》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在学术层面深化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探讨。

对于新闻传播工作者来说,《老子思想域外传播研究》一书的重要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老子思想在域外不同媒介空间传播情况的全面图景。得益于当下各类媒体数据库所提供的便利,作者对老子思想在域外新闻报刊和网络、影视媒介、社交媒体平台和知识网络中的传播情况作了系统梳理。作者还对有代表性的西方媒体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的《卫报》,澳大利亚的《悉尼先驱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所刊载的老子思想相关报道作了详细分析,其中有不少颇有启发的研究发现。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4.新闻:贯穿苏报案的一条隐秘线索

推荐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蔡斐

推荐书目:《1903: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蔡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1903: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顾名思义,是从苏报案来讨论清末司法转型,貌似讲的是一段司法制度的历史,其实,整个案件与司法转型都贯穿着新闻业的动力因子,新闻是贯穿苏报案的一条隐秘线索。

苏报》创刊时间为1896 年,在上海新闻界本来没有什么地位,转机出现在1903年初那场全国普遍爆发的学潮之际。《苏报》聘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首以文字提倡革命,感发国人”。

1903年6月29 日,《苏报》摘录章太炎《驳康有为书》其中部分内容刊出,题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点出戊戌时期光绪帝有意维新,乃出于保存自己帝位和权力的目的,他和康有为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之上。此文一出,尤其是文字直呼光绪皇帝之名,“载湉小丑,未辨菽麦”,朝野轰动,举世哗然。这种在清政府眼里大逆不道的言论,最终引爆了苏报案的发生。

苏报案发生后,引发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参与报道苏报案的中外媒体有40多家,这也使得苏报案能够超越上海一隅,成为讨论中国政治、文明,特别是中国司法的一次机遇。

是时,上海的老牌报纸《申报》完全站在清政府的立场上,对案件主人公章太炎、邹容等人持一种讨伐态度,抨击革命党。《新闻报》的立场仅限于批判政府,绝不颂扬革命党,分寸把握得当。《中外日报》则是持一种局外中立的姿态,既批评政府不应该采取镇压政策,又批评革命党人有诸多缺点。《国民日日报》在苏报案上持有鲜明的立场,即颂扬革命,塑造章、邹等人的反清英雄形象,同时讽刺政府,指责政府腐败无能。

与中文报纸众口交错不同,外文报纸几乎是众口一词指责清政府,抨击清政府的所作所为。他们一方面批评清政府保守,认为苏报案是对改革力量的镇压,《泰晤士报》称苏报案被关押者为“改革者”或者“主张改革的新闻记者”,《纽约时报》称章炳麟等人为“中国的改革者”,或称之为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另一方面反对移交苏报案的被关押者,声称人权高于主权。外文报纸的报道立场,毫不掩饰他们的西方文化价值中心,对清朝政府的行为不屑一顾,同时又极力维护他们的在华利益,认为一旦释放苏报案的被关押者,将会成为清朝政府冲击租界权力的缺口。

或许是由于庭审新闻天然的冲突性和戏剧性,自中国现代报纸诞生之初,诉讼庭审的报道就一直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就本案来说,一方面,苏报案中的诸多元素契合了新闻价值的需求,使得苏报案成为当时媒体议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进而生成为媒体、政治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媒体的报道又夹杂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关注和评判因素,加剧了案件的冲突,推波助澜了苏报案的发展,使得司法与传媒的关系变得紧密。

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刊载了1903 年12 月4 日下午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对邹容庭审记录。在这段不算长的庭审讯问记录中,邹容四次提出自己对社会主义感兴趣,明确表示自己拥护社会主义,并准备撰写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书。从这一史料来论证邹容的社会主义信仰还存在诸多可论证的空间,不过,这份记录完全可以证明邹容对救国理论和道路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这是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新闻作为历史记录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5.分“门”别类读懂中轴

推荐人:北京日报出版社总编辑赵婷

推荐书目:《中轴之门》,李哲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有关北京中轴的书出过不少,还有什么特别的角度可以带我们进一步了解北京中轴线、读懂中轴线?北京日报出版社的选择是:以门为线索,循着老照片的蛛丝马迹,进行抽丝剥茧的细节探究,串珠成链,穿越百年,回望历史,读懂中轴。于是,就有了这本《中轴之门》。

《中轴之门》共分五个章节:中轴线是什么、中轴之门、门之风云、门之趣闻、门之谜团。将中轴之门的风云变幻、趣事逸闻、谜团考证一一呈现。分“门”别类,深入解读,将中轴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娓娓道来。

这不是一本深奥的学术大部头,文字轻松流畅,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视角独特,有故事、有解谜。内城正门正阳门浴火重生了几次?宫城正门午门门洞“明三暗五”是怎么来的?前门楼子到底是不是“九丈九”?正阳门的石狮是打哪儿“轮岗”来的?……这些问题都能在书中得到解答。

它也不是个单纯的老照片集,书里遍布“知识点”,有滋有味的故事里包着的是认真探究和考证后的干货。从门户的类别、形制、功能,到那些相似的城门该如何区分?如何从匾额的材质和文字判断其年代?……

老照片是本书一大特色,书中收录的300 余幅珍贵老照片,让文字更加立体和真实,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旧日风貌,以及有力地推动考证,弥补史缺。如书中提及的正阳桥牌楼匾额,庚子国变时曾遗失,重修时补上,但文字资料并未记录到的是,这满汉双文的匾额,其实文字顺序更换了——换之前是满文在右,换之后是满文在左,而老照片则悄悄记录了这一变化。又比如庚子国变被毁前的正阳门,门前摊位摆满,可谓车水马龙,1906年重建后的正阳门,摊位消失了,飞檐上的走兽由七个变成了九个,柱子两侧也都增加了副柱……这些细节都是只有通过老照片才能深入了解。丰富的影像和鲜活的文字相辅相成,让这本有趣、有料、有用的书得到了更生动的呈现。

形胜甲于天下的北京,也是一座礼制之城,不仅是依礼制而建,而且是为礼制而立。中轴线,是这座城市若隐若现的规划基准,乐章展开由此,蓝图展布亦由此。我们常说的北京传统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正阳门,至永定门,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全长约7.8 公里。这些建筑群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而起承转合,过渡连接,靠的正是重重门户。不同的体量和形制,不同的层级和讲究,这些门户在庞大的建筑群中,往往是如同音符一样的存在,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促使中国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创造上占据了世界的高峰。

《中轴之门》虽以门为题,但以点带面,每一篇文章都气韵连贯,按照传统的顺序,由南向北,穿过这条辉煌而又充满烟火气的轴线,不但细说各个重要门户,并且将之相关的配套体系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正如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杨良志先生所说:“门是个纲,纲举目张,抓住‘门’这个一‘点’,就可以体会出中轴的‘线’。但中轴不只是一条‘线’,它还是一个‘带’,有一定的宽度……”

在漫长的时光之河中,历史记载和生动影像记录了古都北京的不同凡响。这条古老的中轴线,以及轴线上层层递进的门户,诉说着伟大的故事,并续写着新的历史。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打开中轴的时空之门,感受古都的别样魅力。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6.致敬经典唤醒理想

推荐人:《中国记者》杂志执行总编辑张维燕

推荐书目:《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黄强、张廷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新闻是易碎品,这是业界的常识,也是记者的苦恼,但也是一种挑战。一个好的记者可以让本来易碎的作品定格下来,并进入课本,这是一个新高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记者》杂志合作出版的这本《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上下册),是新闻界的一个新地标。”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曾任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的梁衡用“新高度”“新地标”这两个关键词来祝贺《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新书出版。

规模成就深度,荟萃竖起标杆。当我们把散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2000 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里的新闻作品一一甄别、精选出来,还原老教材的模样,把200 多幅珍贵的教材封面及课文页面图片汇编成上册,同时探寻这些新闻作品是如何写成的,把作者自己撰写的采写体会或者对相关知情人、专家的访谈文章编辑成下册,这套集纳了38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及其背后故事的精美新书,从我们熟悉的经典作品和意外的独特视角把新闻写作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为新闻同行的职业追求竖起了一个新地标。

什么样的新闻作品能进入课本?人教社副总编辑朱于国讲到新闻作品选编进教材的几个标准:一是大事件、格局高、立意高;二是人文俱佳、文质兼美,文字要干净利落,但又不乏文学的笔法;三是为时代发声,为时代立言,给读者正能量。

说到大事件,《开国大典》《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飞向太空的航程》,见证北京申奥成功的《世界选择北京》,记录香港回归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记者能够见证重大历史事件是幸运的,但面对重大事件能写出经典作品却不能靠幸运。香港回归有多少媒体多少记者多少新闻作品,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新闻报道更是海量,《别了,不列颠尼亚》《梦碎雅典》凭什么胜出?《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特约作者亲自撰写了采写心得。

其实,入选语文教材里的新闻作品,很多都是同题竞争的佳作。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雨婷创了入选语文教材新闻作品最年轻记者的纪录,她的人物报道《“跨界者”钟扬》入选语文课本时,她才29 岁。她在集体采访后,上网补习了很多钟扬生前的演讲、钟扬写的文章和其他资料。正是对真实性原则的坚持,才让这篇人物报道更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入选语文课本文章最多的梁衡,并没有见证重大历史事件的幸运,他的记者生涯是在内蒙古、山西这样“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度过的。梁衡第一篇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是《晋祠》,这是他在36岁那年写就的一篇随笔,当年就入选了语文教材。“精神到处文章老”,《晋祠》一文之老到、老练,令选此文进教材的编辑都不敢相信作者只有36 岁。而今,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领域,在《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一书中,梁衡分享了他的写作要诀,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梁老师的少年老到是怎样炼成的。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这本书仅有的两篇说明文。找到孙世凯和周定舫两位前辈生前撰写的采访心得,我们如获至宝。在谈到文章构思时,两位前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参观、瞻仰的形式来架构文章,理由也是一样的:方便读者身临其境地了解建筑的全貌。以读者为中心,心里时刻装着读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的前辈就已经在践行“读者本位”了。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7.120幅经典照片教你读懂摄影

推荐人: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邢江

推荐书目:《论照片:如何读懂一幅摄影作品》,[英]大卫·坎帕尼著,江融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在搜索引擎简单输入几个字,我们就能看到成百上千篇文字来介绍我们感兴趣的摄影家及其作品,慢慢地,我们习以为常,当有人再提起某某某,仿佛已是一个老熟人。可即使过了很久,这些老熟人的面目仍然是模糊的。而《论照片:如何读懂一幅摄影作品》或许能帮助我们让老熟人的面孔清晰起来。

一方面,这源自于作者大卫·坎帕尼的职业经历,他是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总策展人,曾获得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和国际摄影中心摄影著作无限奖,对于现代摄影的发展和摄影家及其作品的研究丰富且深入;另一方面,这本书在用一种既容易入手又能引发思考的方式讲述照片令人着迷的原因。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大卫·坎帕尼对摄影史上可称作经典的120 幅摄影作品的120 篇评论短文。他不是以拍摄时间或照片类别作为编写顺序,这造成两个结果,读者可以从任意一页翻起了解某张照片,而全部读完后又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理解难度,令人有兴致去用思维游戏的方式来自己探索这些论述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本书标题里的“如何读懂一幅摄影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陈述句,表达作者从照片中读到的内容;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疑问句,引发读者去思考这个问题。

阅读120 幅照片,我们在读影像反映的事件或人物,在读摄影师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思考,也是在读摄影本身的历史。而摄影的历史可以有很多梳理的角度:可以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可以是一部器材进化史,可以是一部艺术创作史,也可以是一部视觉符号变迁史。每一个角度都会影响我们对于照片的认识和理解。

如何读懂一幅摄影作品?我们要明确摄影是科技的产物。作为记录的工具,照相机是最能体现19 世纪科学发展的器械之一。自19 世纪末期起,如何普及摄影,又成为一些发明家和企业家思考的问题,且至少有三个思考的方向,第一是如何让拍照的流程简化,第二是如何让照相机方便携带和拍摄,第三是如何降低摄影的金钱成本。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持续地沿着这三个方向思考和实践,推动着摄影技术的进步。

如何读懂一幅摄影作品?我们应该了解摄影评价不仅是技术评价,它还反映着社会心理。摄影作为一个专业,并不是学会一点摄影常识、可以拍出几张清晰的照片就可以胜任的,评价照片必须考虑技术以外的因素。每一名读者在观看照片时,都带有他们各自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习惯,摄影师在拍摄照片时也带有各自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习惯。后者决定了摄影图片呈现的形式和意义,前者对视觉信息的传播也有着强烈的影响。这些都在拍摄者和读者对摄影图片的评判标准上有所反映。

如何读懂一幅摄影作品?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摄影是创作,摄影师是职业。虽然摄影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效率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因此,会有摄影师这个职业,他们是依赖摄影获得收入和职业成长的。除了要掌握摄影技术,职业摄影师还必须具有与服务领域相关的职业素养。很多人在期盼用相机去为自己赢得美好未来时,或许都会感慨:成为职业摄影师与“只是拍照片”两者在各个方面都是那么的不一样!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8.寻找夜空中那颗星

推荐人:审计署宣传中心新闻信息处处长孙现富

推荐书目:《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黄传会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窗外,夜色深沉,我透过阳台的窗子向空中张望,发现一颗闪烁的星星悬挂在半空中。它是那么皎洁,那么亮晶,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北斗星”,但我知道空中有一颗“北斗星”,它的总设计师是孙家栋。

过去,总是在新闻里听说孙家栋的名字和故事。这次,通读完报告文学《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简称《仰望星空》),澎湃的心又多了许多敬仰和感动。对于这部作品,有人说这是一部向航天英雄致敬的经典之作;对于这次写作,作者说这是一次致敬航天英雄的呕血之作;而对于这次阅读,我要说这是一次追寻之旅,它让我在璀璨的星空中找到了人生的精神坐标,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滋养。

60多年来,孙家栋主持了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为代表的近50 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先后主持了我国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为我国突破人造卫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卫星导航组网技术等重大科技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仰望星空》通过《归来》《天上有了“中国星”》《“北斗”璀璨》等七大章节,生动讲述了孙家栋如何秉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信念,造星探月叩苍穹,赤子之心铸传奇的人生经历。这是首次以文学的形式让孙家栋走进人们的视野。作者黄传会在古稀之年,利用四年时间,采访众多航天领域专家、收集整理众多一手资料,准确刻画出孙家栋的航天事业轨迹,铸就了这部让我们“仰望”的“航天一剑”。

《仰望星空》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真实。处理好文字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既体现着一位报告文学作家的文学水准,也是对其职业素养的一个考量。《仰望星空》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将真实事件成功地转化为文字叙述,融真实性现场还原与文学性情感抒发于一炉。黄传会在这部作品中几乎调动了各种文学手段,在思想性、文学性和感染力上下足了功夫,叙事精雕细刻,抒情饱满真挚,体现出作家对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提炼和诗意追求。

黄传会善于捕捉细节,也善于呈现细节。书中讲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发射在即,卫星发动机发现问题。闻讯赶来的孙家栋二话没说,躺在地面上,脸朝上,身子一点点往发动机底部慢慢地蹭,仔细检查着发动机的疑点。当他从发动机的底部钻出来,秘书想搬一张椅子让他坐下休息,被他用眼神制止了。要知道,当时的孙老已经78 岁高龄,而且还犯有陈旧性腰肌劳损。这个时候,多么华丽的辞藻都会显得苍白,再生动的语言也升华不到高尚的境界。

报告文学的基础是真实,内容不能虚构。但报告文学是文学作品,具有文学的属性,可以有合理的想象,这就叫“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具体到《仰望星空》这部作品,黄传会在一些事情的具体描写上,也做了一些合理的文学想象。如文章的最后一节,那个精彩的《重逢》之梦,既有文采又突出了文学性:在万里长空的广寒宫,孙家栋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重逢,他们一起回顾了中国航天走过的峥嵘岁月,共同展望了中国航天的美好明天。这个梦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富有情趣。孙家栋的秘书告诉黄传会,孙老读到最后这一节时,笑着说,“我们的作家还挺有想象力呢”。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9.未来已来 拥抱未来

推荐人:广州日报社全媒体湾区部主任记者黄健源

推荐书目:《5000天后的世界》,[美]凯文·凯利著,潘小多译,[日]大野和基编,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4月出版。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凯文·凯利(Kevin Kelly,简称KK)是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的创始主编,他所著的《失控》《必然》《科技想要什么》被称为“KK三部曲”,在世界科技领域特别是互联网行业产生广泛影响。凯文·凯利的新著《5000天后的世界》为我们带来了他对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观察和思考,也为我们的传播技术发展、传媒产业变革和智媒生态构建带来有益的启示。

5000天,相当于十三四年。凯文·凯利预测,5000 天后,我们将迎来崭新的巨大平台,世间万物均可以与AI(人工智能)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化完美融合。根据他的观点,平台的发展正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互联网将信息数字化,使知识受制于算法的力量;第二阶段,社交媒体将人类的行为和关系受制于算法的力量;第三阶段,镜像世界将使世界上所有东西全部数字化,形成一个由数百万人同时参与的、覆盖全球的层叠结构。

凯文·凯利在书中谈到了AI对一些行业的影响。他认为,AI蓬勃发展最先影响到的领域就是金融业、医疗业及零售业,其原因是这些领域有海量的大数据,而这些数据制约AI发展。当前,AI技术同样在传媒领域加快应用,带来传播科技的革新,不断推动媒体智能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AI时代的传媒变革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数据驱动。基于AI 时代的海量数据,以及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用户与信息供需关系的精确匹配。二是智联交互。海量数据实时联网,通过算法处理可形成有效分析模型,并具有深度学习能力,人机之间通过语音、手势等方式实现智能交互。三是全息传播。新型智能设备层出不穷,媒体泛化趋势非常明显,信息传播以人机交互、全息呈现的表现形式,将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

凯文·凯利认为,科技体如同生命体一样正进行自我进化。他对待科技的态度是:不断地追问“科技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地帮助它实现。颇有哲学意味的是,凯文·凯利谈到,“如果想要继续提升高度,有时候就需要先降下来”,这对当前主流媒体推进的媒体深度融合来说,尤有启发意义。当人们登上一座高山的顶峰(传统媒体),再攀登另一座高山(互联网、社交媒体或镜像世界),则必须先下山走过一段山谷的地带。2023 年是媒体融合第十个年头,我们正处于爬坡越坎的关键期。我们需要做到的,正是放下包袱,倾听科技,顺势而为。

笔者认为,在这个AI 时代里,主流媒体应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确立智能化、交互化、场景化的传播理念,充分利用AI 技术在信息传播的生产、分发、反馈等环节进行探索与创新。在生产环节,智能手机、机器人、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的普及与大数据、云计算、图像识别、音视频分析等“智能软件”的发展,将推动新闻生产流程再造,进一步拓宽新闻信息来源。在分发环节,智能生产的内容可通过“AI主播”进行播报,以VR、AR、MR为代表的全息传播技术将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传播体验。在反馈环节,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智能舆情监测系统,对媒体的新闻报道、社会的舆情信息即时预判和反馈,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全面挖掘,将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体验化地传播信息。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10.变与不变,新闻业如何拥抱互联网

推荐人: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干部刘欣雨

推荐书目:《互联网新闻学:基本范畴与中国情境》,王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当互联网的作用超出技术范畴,成为影响社会运作底层架构的重要因素,新闻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新闻常规的时空重塑、新型数字平台的崛起、新闻职业的角色转变与价值位移……时代的脉搏不断跳动,带来新闻学的“美丽新世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斌的新书《互联网新闻学》,系统考察了数字化技术引发的新闻运行体系创新,从新闻表征变化出发探究了学科核心议题迭代,为我们把握当下传媒现实和变革趋势提供了有益启发。

互联网的技术革新推动社会不断向加速化、数字化和扁平化方向迈进,王斌认为这一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语境、场域,引发新闻行业在生产、分发、消费等各项流程出现新的变革。例如在新闻生产方面,形成了游移的截稿时间与新闻发布的“瀑布流”,组织空间和社会空间突破原有的边界范围,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产品被创造出来。在内容分发方面,平台型媒体通过再造接口,借助数据挖掘技术优化传播路径,挑战了传统媒体的分发权,倒逼其根据平台制定的标准对新闻生产作出改变。在新闻消费方面,用户的新闻获取经历了被动获取、主动获取与无意识获取的转变,“新闻偶遇”成为更加主流的新闻获取方式,记者身份也随之从把关人的角色向引导者靠拢。

在新闻业转型实践中,博弈、调适与逸出成为新闻机构应对数字技术冲击的主要行动策略。王斌从行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在书中对比了中外新闻机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调适方式,展现出一幅处于动态建构中的行业图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技术虽然是引发变革的火种,但并未燃烧出一种“真空状态”,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利益、文化思想等依旧源源不断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走向。传统媒体和平台媒体看似是“对头”,但又在不断适应对方、建构对方,达至一种微妙的平衡。

就新闻价值而言,情感与客观的冲突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被化解。媒体通过公开新闻操作中的资料和方法、给予公众参与新闻生产的机会、提供记者个人背景信息等手段,增加报道工作的可信度,以求在“事实性真实”的基础上获得“信任性真实”。在职业角色方面,记者不断发展新型专业能力、拓展角色内涵以承担多样功能,比如从采写转向编辑,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使之呈现出相互关联的深刻意义并转化为知识;从生产转向运营,更多思考产品、社区、数据和经营内容。

可以说,面对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化,新闻业作出了新闻常规迭代、媒体双向融合、职业理念扩容等一系列的调适行动,在渐进式创新的过程中突破既有边界,并在“逸出”之后将有益创新逐步稳定下来。存量变革与增量变革叠加到一起,组成当前新闻行业“新鲜血液”的主要成分。

网络空间的脱域化和流动性为表征社会带来更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却是新闻媒体保持新闻可信性进而获得公信力的重要方式。作为新闻从业者,虽然我们身处不确定性的时代漩涡之中,但当我们从日常稿件与策划中跳脱出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新技术带来的工作变化,把握变化规律和特点,也能够在这个充满张力的世界中找到自身定位和归属。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点击图片显示正文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2023年传媒好书有哪十本值得读,他们推荐这些书)"

检察日报正义网

检察日报正义网官方账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立足法治,面向社会,点赞检察好声音,传播法治正能量。

10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法治新闻传播》2023年第六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上午11:17
下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上午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