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学术科研不断突破

“最年轻公立医院”青年医生团队式崛起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学术科研不断突破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景。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采集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学术科研不断突破

钟浩博。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学术科研不断突破

李王安。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学术科研不断突破

张世华生活照。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学术科研不断突破

张晓慧生活照。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学术科研不断突破

陈国华工作照。

坐落于美丽东江之畔的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8年12月创建以来,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与国际化视野创新发展,短短数年实现跨越式飞跃,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

近年来,堪称“惠州最年轻公立医院”的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人才引进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柔性人才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院工程,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快医院事业发展。引进、培养的高端人才为医院注入了活水,在学术上、科研上不断突破。

目前,医院在岗职工144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27人,惠州市拔尖人才3名,惠州市名医5名,专科主任在省级医学会任常委的11人,在市级医学会任主任委员的12人。

钟浩博

爱啃“硬骨头”的骨科专家

年龄:38岁

科室:骨科

职称:副主任医师

从业时间:11年

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初见钟浩博时,未穿白大褂的他打扮新潮,很难将其与一名青年骨科专家联系起来。这位在惠州小有名气的打击乐手、业余时间痴迷原创的年轻人,对任何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都非常投入。用这名有着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骨科专家的话来说,就是“阳光地生活,阳光地工作!”

专业成果

攻克高难度肩关节手术

钟浩博爱好音乐,不是仅仅浅尝辄逝的那种,其手下已经有在惠州原创音乐界知名度很高的两支乐队,而且几年前就发行了第一张专辑。“任何‘玩’法都不应以牺牲工作为代价,首先要把工作做到无可挑剔,你才有资格去追求业余爱好!”这位年轻的骨科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医生,身上仿佛装了一个小马达,做手术喜欢尝试‘新招式’,想要摘下专业领域的桂冠,就要花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他真的做到了!肩关节脱位latarjet手术,被称为运动医学领域最复杂的手术之一,在惠州这样一个三线城市,钟浩博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执着,用自己独到的方式,啃下了这根硬骨头,直接越过这一领域的许多老专家,站在了该领域的塔尖上。如今,钟浩博如今已是中华运动医学委员会青年委员、全国肩关节脱位Learjet小组成员、广东医学会医师学会运动医学委员、广东中医学会运动医学委员。

据悉,其攻克的肩关节脱位Learjet手术,在整个广东省只有数名医生能做,而全国也只有10余家医院可以开展该手术。手术分7大步骤、100个小步骤,环环相扣,中间只要有一个步骤卡壳,就可能前功尽弃。他在没有病例作支撑的情况下,花费了3年时间,收集了全球所有的肩关节脱位Learjet手术视频和资料,从中偷师基本功,从而一举攻克了这项“位于金字塔塔尖”的高难度手术。

未来规划

汲取专业养分不断突破自我

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的钟浩博,小时候因母亲得了哮喘病,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医生治好她的病。正因如此,高中时期的他对生物学、化学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分,但当他终于以优异成绩被同济医科大学录取时,却发现学医要死记硬背,导致他曾一度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从怀疑到动摇,再到坚定自己的信念,一路走来,经历过“不断纠错”的他已是信心满满,希望能够在运动医学领域大展身手。

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上,他瞄准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在他看来只有不断的突破自我,才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进步。他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要以开放的心态做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事情。对于现在从事运动医学,他会与喜爱运动的年轻人做朋友,从与他们的交流中汲取专业养分。

李王安

5年炼成急救创伤科顶梁柱

年龄:39岁

科室:急诊创伤中心

职称:副主任医师

从业时间:12年

李王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急诊创伤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从脑外科转到急救创伤科“半路出家”,却在短短5年时间内成了急救创伤科的顶梁柱。

师从脑外科泰斗屡获专业大奖

这名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的高材生,当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汕头大学,大学毕业时又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汕头大学附属医院留校任职。一路走来,他都是同学、同事眼中那个令人眼红的天之娇子。说起当初他为何选择医学时,李王安的回答有些令人意外,他说自己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感觉医生当时在社会上比较受尊重,这个职业比较有意义。

这名汕头大学神经外科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医生,刚来市第一人民医院时,师从我市著名脑外科专家荆国杰,因为扎实的基本功和勤奋好学的专业精神,深得荆国杰教授的栽培。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适时的调整转型,短短5年时间内,他就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成为这家医院急诊外科方面的顶梁柱和学科带头人。其主刀完成的手术作品获2014年广东省青年神经外科医师视频展播总决赛季军。2015年参加广东医学院临床教师授课比赛获二等奖。

深入基层延伸创伤急救体系

2016年3月,在惠州市政府及市卫计局支持下,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合作成立联合创伤中心,大力推动惠州市创伤急救体系建设。李王安全身心投入急救创伤中心建设中,担任医院联合创伤研究中心主任,并挂职惠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任。在此期间,他根据急诊科特点,因地制宜实施改造,使医院急诊科功能分区更清晰;同时加强急诊科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凝聚力和执行力。

2016年下半年,李王安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急救创伤中心研究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系统的创伤急救理论和技能,积极投身建设我市创伤急救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王安的建议下,我市率先组建了急救技能培训队,其培训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全市医护人员,还深入罗浮山、巽寮湾和红花湖等著名景区培训工作人员,深入机关单位和学校幼儿园等普及急救知识及技能。如此一来,使得创伤治疗前移至创伤预防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创伤救治知识的普及与社会综合成本的下降。

张世华

累计完成白内障手术15000余例

年龄:43岁

科室:眼科

职称:主任医师

从业时间:18年

军人出身的张世华,自从军开始就从事医务工作。在张世华眼中,眼科医生帮助患者恢复的不仅仅是视力,更是高质量的生活,抱着对专业的热爱,他在这一领域一干就是18年。如今的张世华已成为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带头人,每年主刀完成近2000例手术,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和医疗差错及投诉。

勤奋好学掌握多项先进技术

对生命负责,是医者职责所在。当患者的病情得不到解决时,张世华便如梗在喉,或抽出时间查询文献资料,或求助上级专家支援,直到帮病人解除病痛。

张世华专业研究广泛,在青光眼诊治、眼部整形、复杂外伤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尤其是在小切口碎核、人工晶体固定等白内障手术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手术技巧。他还独创了水压娩核白内障手术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如今的张世华已成为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

泪道手术号称在毫米空间内绣花,而张世华早在2001年便开始开展泪道手术,并成为我市最早掌握并开展泪道植管手术的医生。近年更是在临床中创新了手术方式、简化了手术过程,在业界交流中获得专家称赞。他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阻塞性泪道病临床治疗的系列研究》和《羊膜移植在泪小管重建术中的临床研究》也取得成果奖励。近年来,张世华不断探索复杂泪道疾病的治疗,经与耳鼻喉科合作,在内窥镜下吻合泪囊加植管手术取得突破进展,鼻泪管阻塞治愈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使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泪道治疗水平在广东省处于先进水平。

眼科玻璃体手术一直是基层医院的难点,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5年引进相关设备后,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指导,经过不断学习,张世华成为我市极少数掌握此项技术的眼科医生。

每年主刀2000例手术零差错

作为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张世华对手术质量精益求精,白内障技术几近完美,他多次在同行学会上授课,获得现场专家一致认可。据统计,张世华现累计完成白内障手术15000余例,是我市完成白内障手术数最多的专家之一。近5年来,每年主刀完成近2000例手术,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和医疗差错及投诉。

白内障病人多为老年人,张世华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手帮手扶,亲切有加。遇到老弱病残的贫困白内障病人,张世华还时有捐助。近20来,他只要有休假,都会参加省残联、广东狮子会等慈善机构组织的扶贫扫盲、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帮扶贫困人员,奉献自己的爱心。他还配合政府惠民工程,带领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团队在工作之余深入到乡镇、自然村,普查、义诊群众百余次,并义务给当地基层医生培训授课,为我市眼科发展贡献力量。

在张世华的带领下,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发展迅速。这个年手术量超过3000例的优秀科室,目前拥有一批好学上进、医技精湛的优秀医生。张世华表示,科室未来的目标是不断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各项设备,打造成为惠州地区技术最好、服务最好的一流科室。

张晓慧

成功抢救危重病人特有成就感

年龄:43岁

科室:消化内科

职称:主任医师

从业时间:20年

初见张晓慧,“干练”“大气”等词汇立刻浮现在记者脑海中。这位容貌气质俱佳的女性,却在被医疗界称为“又脏又累”的消化内科干了15年。

接诊的病人不是紧急就是危重

消化内科,接收的病人不是紧急就是危重,其中不乏消化道出血和各种需要洗胃的中毒病人,这个科室的医生与护士们,每天接触的都是与上吐下泻有关的病例。

出身于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张晓慧,一毕业就在内科临床一线工作。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随时都要处理紧急病人,在观察病人情况时还要关注其呕吐与排便情况,检查呕吐物与大便的性状、味道与数量。换做常人面对这些时,常常是抑制不住的恶心,但作为一名专业医生,她却要细致观察、认真记录、理性分析。每天的工作经常是从早忙到晚,24小时不能合眼的值班也不在少数。

渐渐地,张晓慧开始从病人身上收获到成功的喜悦。“每每抢救成功一位濒危病人后,我就特别有成就感。”她说,“当听到病人或家属真诚的感谢时,所有的辛苦劳累都会烟消云散。”

国内外四处寻药只为挽救病人

如今,经过20年临床一线的实践,张晓慧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可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主持完成疑难危重病的会诊和抢救工作,熟练掌握并开展了内镜下的各种诊疗技术。作为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她身兼多职: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科主任、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在工作中,张晓慧认真执着,不放过任何一个抢救病人的机会。去年,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收了一名30多岁的病人,入院时,他骨瘦如柴,还时常伴有呕吐腹泻。在检查中,张晓慧推断病人可能为寄生虫全身播散感染,通过检查病人血液、粪便及支气管分泌物后,证实了张晓慧的推断。据了解,此类寄生虫超度感染的病症很少见,张晓慧为此查阅了国内近20年相关医学文献,也只发现了二三十例类似报告。

由于病例罕见,患者对常用驱虫药已产生耐药性,需服用一种不常应用的驱虫药,否则病人可能会因此病无治而死亡。不轻言放弃的张晓慧专门拜托医院药剂科在全国各地寻药,自己也通过上网及求助同学或同事在香港、澳门等地寻药。在她的带动下,病人家属也开始四处寻药。功夫不负有心人,好消息传来了:那种驱虫药在国外找到了!经过一系列的对症治疗,病人最终康复出院。

参与医学科研收获累累硕果

除了临床工作,张晓慧积极还参与医学研究,并展示出超强的科研能力。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隆起型和表面型结直肠腺瘤内镜下诊断与治疗研究》获2011年惠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大肠表面型病变的临床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获2008年惠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的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获2009年惠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的 《IL-1基因多态性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研究》及《肝硬化肠道菌群紊乱的防治研究》均获得2013年惠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晓慧还一直从事内科教学工作,每年进行专科查房80次以上,指导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进行临床工作。她说,消化内科的同事非常团结,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队伍有朝气有激情,希望大家共同进步,一起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做大做强。

陈国华

规范“地贫”诊疗卓有成效

年龄:40岁

科室:儿科

职称:主任医师

从业时间:14年

陈国华医生是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其专业方向是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作为惠州市医学会血液学组常委、惠州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地中海贫血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陈国华总是在各种头衔和职责中高频率地切换,以至于这次的采访也不得空闲。

普及知识

主持成立地中海贫血之家

陈国华先后在市中心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工作,近年来主要专注于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例如儿童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淋巴瘤等。通过陈国华及其同仁的不断努力,惠州地区白血病的诊治水平已与省内甚至国内先进水平看齐。作为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这方面的行家,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地中海贫血之家。

据陈国华介绍,他2004年毕业来到惠州时,惠州地区医护人员对重型地贫诊断及治疗的认识还很薄弱,当时儿童没有医保,在医院治疗的重型地贫患儿仅有20多个,更多的患儿分散在各县区医院,甚至很多患儿因为经济困难,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为了提高惠州地区地贫的诊治水平,陈国华不断参加各种相关学习班及学术会议,医院每年也邀请该领域顶级专家来医院授课,提高大家对地中海贫血的认识,使得地贫诊治水平得到质的飞跃,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大大提高。

陈国华说,每个重型地贫孩子的出生,对家庭都是一个致命打击,因为孩子每个月都要到医院输血,每一天都要使用排铁药物,家庭经济负担可想而知。作为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地中海贫血专家委员会委员,每年世界地贫日,陈国华都会到各地尤其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进行地贫预防宣传及义诊。近几年,陈国华为惠州和周边地区的地贫儿童规范治疗不遗余力,一路走来很累但也很充实,每当看到患儿和家长脸上的笑容时,陈国华感觉所有的辛苦与奔波都是有价值的。

抗击病魔

“患儿就是自己的全部!”

儿科重症病房的小宇虚弱地躺在床上,经过陈国华等医务人员十多天的救治,他终于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小宇从小金口医院转到市第一人民医院不久后便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病情发展极快,发病不久便出现血容量不足及血小板减少,呼吸困难,因为肺部、消化道等大出血,给抢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止血、抗感染、补液、插管……陈国华组织医务人员紧张有序地进行抢救,在他们努力下,死神终于却步,经过数次抢救,孩子的病情缓和过来。

作为儿科副主任的陈国华,在孩子最危重那个晚上,心心念念记挂着的都是孩子的安危,凌晨两点多和四点多先后到ICU病房探视两次,生怕出现什么意外。他的关心让孩子的妈妈感动得泪水涟涟,泣不成声!他一面安抚孩子的妈妈,一面给孩子加油,用他的话说,作为一名参与抢救的医生,孩子的安危关系着自己的使命,关系着一条小生命的存亡!因为这种病极其凶险,必须要全力以赴。“在儿科的岗位上,患儿就是自己的全部!”

本报记者王子轩 实习记者李思琦

本报记者田东梅 通讯员海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下午2:47
下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下午2: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