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非常重视创新,但中国的科研创新有两个薄弱环节。”11月10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一场分论坛上表示,我国在科学发明0~1的过程中“核高基”投入不多,以及发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多,缺少科研技术转移机构。
针对我国在科学发明垂直体系的0~1方面的短板,黄奇帆表示:“去年中国的研发费用是GDP的2.2%,总量不少,但用于核高基的只占5%,而该费用占比在发达国家高达20%。”
核高基即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的简称,是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科学发明垂直体系除了有0~1的方面,还有横向的1~100的转化。黄奇帆指出,在我国每年都有不少科研发明得奖,每一个发明中,知识产权的70%都归发明团队,但是一些成果最后没有产生巨大的生产力,没有直接产生效益,也难以真正得到深入。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缺少科研技术转移机构。”黄奇帆表示,今年4月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十分重要,包括了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数字市场等内容,对要素上怎么推进有具体的明确的意见。
具体到技术要素市场,黄奇帆特别提出要学习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该研究所从事技术转移工作,本质上就是中国人说的‘做红娘’,把原始创新的东西与知识面宽的各路“神仙”撮合在一起,产生科研成果。这样的做法也是美国硅谷成就伟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11月9日至11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首届大会在中国澳门召开,由博鳌亚洲论坛和澳门特区政府共同主办。大会以“创新赋能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创新动力”、“创新生活”、“创新合作”三个关键词设置了一系列分论坛和线下交流活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