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相关研究的热点、演进趋势和未来走向,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还可以为现代学徒制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运用计算机科学、科学计量学以及信息可视化技术,基于一定文献数据的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以揭示特定研究领域的概念子域和主题演进。鉴于此,本研究以文献共词分析软件Bicomb构建的词篇矩阵为基础,通过Ucinet和gCLUTO软件对我国2003—2019年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年载文量、核心作者、机构分布和热点等进行分析,旨在厘清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现状和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核心期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某一科研领域内的最高水平,反映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具有较强的代表性[3]。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期刊数据库为来源,以主题“现代学徒制”为检索条件,选取CSSCI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章,时间跨度为2003—2019年,共检索出1121篇相关文献(截至2019年6月24日)。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检索的方式剔除新闻快讯、政策文件等与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958篇有效文献作为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法(Co-word Analysis)可以清晰地展现词与词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一种有效地描绘文本数据关系强度的自动内容分析技术,不仅呈现相关数据,而且以模型的形式解释数据,得到某一学科领域研究发展的方式和趋势。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Bicomb2.0软件对文章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构建共词矩阵;利用Ucinet6.0软件进行共词网络分析,获得现代学徒制的共词网络图;利用gCLUTO1.0软件构建山丘图和双聚类可视化矩阵,以更好地呈现研究热点。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年载文量
为了解现代学徒制研究年载文量的变化趋势,以958篇文献发表年份为分类依据,进行图1 年载文量时间序列上的文献统计分析(图1)。
总体来看,2003—2019年现代学徒制研究年载文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年平均发文量为56.4篇。2003—2007年年载文量平均在2.8篇,2004年仅有1篇,这说明在此阶段现代学徒制研究没有引起学界关注。2008—2012年现代学徒制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进展,年载文量平均在11篇,但是整体发文量仍然不足。2013—2017年年载文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攀升,平均在128.8篇,其中2017年的载文量达到峰值,为215篇,这说明现代学徒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2018年年载文量有所下降,为179篇。
(二)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是指在现代学徒制研究领域发文量较多、造诣较高从而影响力较大的研究者。他们发挥着导向和引领作用,将现代学徒制研究推向新的水平。由此,对他们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把握当前现代学徒制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分布情况。运用Bicomb2.0软件对第一作者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发现共有749人。普赖斯(Price)公式定义了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即N=0.749√max,依据这一公式,发文量为3篇及其以上的作者为核心候选作者,共有42人。鉴于篇幅所限,本研究只选取发文量≥4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计24人(图2)。
(三)机构分布
运用Bicomb2.0软件对样本文献的研究机构进行频次统计,发现共有746个机构参与其中,平均每个机构发文1.3篇。截取频次≥7的研究机构,共计14个,占所有研究机构总量的1.9%(图3)。
从图3中不难看出,一方面,从事现代学徒制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于高校,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高职院校成为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几乎占总数的1/2。
(四)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观点与思想的凝练,是研究活动的缩影,是文献计量分析的重要指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学徒制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和主题,而且收集起来方便。运用Bicomb2.0软件对文献的关键词词频进行提取和统计,对意义相近的一些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如将“高职”和“高职教育”合并为“高等职业教育”,等等。对958篇文献中1655个关键词进行排序后,提取累计出现频数≥13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累计频次百分比为39.86%),共计22个。根据关键词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热点(表1)。
根据确定的高频关键词,运用Bicomb2.0软件生成共现矩阵(表2)。
(五)关键词的网络图分析
对现代学徒制关键词的分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作为研究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社会网络分析被定义为对群体行动者之间关系的类型、方向和密度的数字或图形描述方法”,在学术热点分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将其应用到共词分析,可以探讨某一学科或主题的研究结构。社会网络分析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连线数显示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次数,连线越粗,表明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次数越多,关系越为密切;节点越大、中心度越高,与其共现的关键词也就越多,反之则处于边缘地位。
将生成的高频词相似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中,得到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共词网络图(图4)。
图4直观地反映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等关键词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表明它们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次数最多,在现代学徒制研究领域处于核心地位。第二,人才培养、企业管理、利益相关者、产教融合等关键词处于网络的中间位置,它们是联系网络边缘与核心的桥梁,可见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第三,学徒、学校、启示、路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瑞士等关键词虽然处于网络的边缘节点,但是可以通过中间节点与核心节点产生联系,从而成为现代学徒制研究热点的组成部分。
中心性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它刻画的是结点在网络中具有怎样的‘权力’或居于怎样的地位”。本研究通过这一分析方法探讨现代学徒制研究领域的热点。
(1)点度中心度分析。作为一种定量指标,点度中心度在社会网络分析中通常被用来衡量各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某一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越高,越证明它在网络中与较多关键词相联系。“现代学徒制”的点度中心度为574,处于点度中心度的榜首,与网络中其他关键词的联系更加紧密,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核心作用。通过分析,网络的平均点度中心度为81.25,而“现代学徒制”(574)、“职业教育”(200)、“校企合作”(185)、“企业管理”(115)、“高等职业教育”(107)、“人才培养模式”(91)和“英国”(83)等7个关键词点度中心度均大于这一数值,表明它们在网络中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较高的地位,是当前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
(2)接近中心度分析。接近中心度是对网络中某一节点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测度,往往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因此,点的接近中心度是指某一节点与网络中其他节点的捷径距离之和。换言之,接近中心度计算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距离越短,则表明该节点越容易到达其他节点;接近中心度的值越大,越说明该节点不是网络的核心点。“现代学徒制”的接近中心度值最小,为23,能够以最短的距离到达其他节点,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学徒制”(33)、“人才培养”(33)和“产教融合”(34)等关键词虽然在点度中心度排序中处于靠后的位置,但是它们的接近中心度小于平均数34.5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较为紧密,并以中心节点为桥梁与核心节点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们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六)双聚类分析
双聚类方法是“对数据的行和列同时进行聚类,可同时使用对象及其属性来提取它们的联合信息”,克服了传统聚类方法忽视多因素和非线性的缺陷。本研究引入双聚类分析方法,应用gCLUTO1.0软件,以反映出高频关键词的对应关系,总结现代学徒制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和热点。
山丘的体积和高度分别与类别所含关键词的数量和类内相似性成正比,山丘顶部的颜色与类内标准差成比例,分为红、黄、绿、浅蓝和深蓝5种,所代表的类内相似度标准差递增。采用Create Matrix Visualization构建双聚类可视化矩阵,矩阵原始数据值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接近零值”“较大的值”“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分别用白色、逐渐加深的红色和高低红色深浅表示。由于行与列同时聚类,可视化矩阵可以直观显示出各类别所包含的高频关键词。
由图5可以看出,6座可视化山丘较为独立,聚类效果较好,图中数字为聚类号,即1代表类1,2代表类2,等等;0号山峰高度最高,代表其内部相似度最高,类内标准差最低,聚类效果最好,主题集中程度也高。由此可以看出,2003—2019年现代学徒制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类别。
经过相关对比,发现上述聚类方案类内相似度较高,类间相似度较低,这说明聚类方案合理。
在图6中,左侧为高频关键词聚类树,右侧为相对应的高频关键词,6块区域分别用横线隔开,平行右边的关键词为相对应的类内关键词,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6个聚类为类1、类 3、类4、类5、类0以及类2。
基于对类内关键词的语义关系和每个类内代表文献的解读,总结出2003—2019年现代学徒制的六个研究热点。
类0: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职业教育2个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必然选择”。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探讨,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它的基本内涵、核心要素、模式、矛盾、路径等方面,如作为一个科学系统的概念,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包括鲜明的教育宗旨、自主的发展道路、开放的办学体制、完善的教育体系、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的组织管理制度,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沟通、社会性与主体性统一、职业性与人本性和谐等特征];核心要素在于转变思维认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大学承接硕博教育,等等。研究者基于终身教育、经济新常态、“互联网 ”和供给侧改革等不同视角探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此外,鉴于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研究者对它的模式、质量生成、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服务产业布局、创新发展的要素和路径等内容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类1: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学徒制。包含学徒制、澳大利亚和英国3个关键词。鉴于学徒制人才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澳大利亚和英国对其非常重视,不仅起步较早,而且取得良好的成效,成为发达国家实施学徒制的典范。研究者对澳大利亚和英国学徒制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基本框架、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开展模式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如基于对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指出在学徒规模、企业参与度、管理体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分析它的优势所在;系统探讨英国学徒制的层次结构、学习内容和课程、学习领域,并分析其各行其责的生态运行系统。
类2:校企合作。包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管理5个关键词。随着国家对校企深度合作的大力推进,它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现代学徒制研究的热点之一。校企深度合作既是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的问题,工学结合则是人才培养层面的问题,职业院校应创新工学结合模式,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到教育的整个过程。对于企业而言,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和情感归属使然,更是政治力量和国情发展的促动,但是存在着行动性利益冲突和结构性利益冲突,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在我国大力推进经济模式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之下,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既需要实现从校企合作思维向产教融合思维的嬗变,更需要注重在办学模式核心要素方面的系统创新。
类3:德国和瑞士的职业教育。包含启示、德国和瑞士3个关键词。德国和瑞士的职业教育是欧洲职业教育的典型代表,分别实行“双元制”和“三元制”,探讨它们的职业教育经验和特色能够为促进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很好的借鉴,由此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德国职业教育方面,研究者主要探讨了质量评估框架、体系和特点,企业职业教育人员的角色、职责与资格,“双元制”的运转机理、模式和特点,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及价值,等等。在瑞士职业教育方面,研究者主要探讨了体系构建,以企业、行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学徒制的STW(School to Work)过渡风险和规避措施,“三元制”模式,等等。此外,还有人对德国和瑞士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学徒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实施机构、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结业证书等方面似而不同,并探讨了成因。
类4:工匠精神。包含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和路径3个关键词。由于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在“职业理念与价值取向、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培养标准以及与产业结合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关联耦合”,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也成为研究者争相探讨的焦点。研究者认为作为“以人为中心,以工作体现劳动者的生存境界,体现手艺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为“中国质造”的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持,为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的强烈诉求。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研究者所提出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也不尽相同。如基于技术哲学视角,要从提升技术院校地位、开展技术活动和教学、以文化育人和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方面培育工匠精神;基于协同发展视角,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企业等主体共同承担培育使命;基于实践共同体视角,需要构建新型师徒关系、搭建情境化实训场地、强化非技能性学习、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和联通校企文化。
类5:人才培养。包含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学徒、利益相关者、现代学徒制和课程体系6个关键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存在,决定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体系,涉及到职业院校、师资、学生、模式、课程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是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以校企生三方共同获益为目标,以企业学徒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由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要素和保障要素构成,具有整体性、能动性、开放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等基本特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需要核心利益群和利益群两方面的支持,要分析和明确它们的利益诉求和担当的责任。针对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应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治理理念转变等方面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应由职业素质养成课程、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四个模块构成。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期刊数据库中CSSCI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章为数据基础,利用文献可视化方法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脉络和热点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发现:一是现代学徒制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总体上逐渐增长,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增长幅度较大,由此不难看出,随着国家对现代学徒制的大力推进,它越来越受研究者的关注,由“边缘”走向“主流”。二是现代学徒制研究成果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各研究主题往往“扎堆”出现,这一方面说明研究者对一些研究主题的聚焦,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代学徒制研究的跟风现象较为严重,创新性不足。三是研究者对现代学徒制的探讨不再仅仅局限于教育学领域,而是尝试基于制度学、经济学、技术哲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探讨,并取得一定的进展。四是研究者往往聚焦于德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的学徒制,分析它们的实施背景、发展历程、构成要素、特征等,借用异域的理论,而忽视了对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挖掘和实践经验的升华。
由此,我国未来现代学徒制研究的开展可以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实证研究,选择一定的受教育对象为样本,构建模型,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检验和分析,或者选择典型个案,开展“解剖麻雀式”的个案研究,以形成对现代学徒制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判断。二是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动力、运行机理、标准体系、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使研究内容更加多元化、研究层次进一步深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理论体系。三是现代学徒制不是一个职业教育学的“单数”,而是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复数”,具有明显的跨界性特质,由此需要注重开展多个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深度交叉、融合研究,从多学科、多视域进行审视,才能形成对其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四是国外学徒制的经验固然能够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但往往“说的是他域的教育,解的是他国的问题,终究不能替代国人自己的‘言说’”。我国研究者要立足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实践,基于中国文化特质,运用自己的概念、理论揭示根植于中国本土情境中的现代学徒制问题,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2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于莎,符莘悦 .基于共词分析的现代学徒制研究热点透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2):72-7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