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你好。
当前,不少上班族开启了居家“云”办公。有人“感觉良好”,没有通勤的压力,没有打卡的紧迫,免去两点一线间的往返奔波,不化妆打扮就能素面朝天开工干活。有人则直挠头,办公室里十分钟能解决的事,在家磨蹭半小时才起了个头,孩子和宠物相继“来访”,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既不能专心工作,也无法安心放松。当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你还能否好好做自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居家办公,又被称作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的首字母缩写),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减少通勤上班的一种可行方案被提出。即时通讯技术问世后,互联网产业日新月异,为居家办公提供了通讯保障,也激活了灵活工作模式。SOHO一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活跃的新经济形态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是厌倦朝九晚五和板坐如钟后的另一种自我实现途径,带来了工作模式与生活方式的双重革新,进而衍生出创业、自雇、兼差、在职等多样化的SOHO办公形态。
图源网络
灵活安排时间,随时切换空间,弹性的居家办公备受自由职业者青睐,但对于习惯了规律坐班的办公室白领而言,一键切换到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后,难免要经历一段自我调适的磨合期。毕竟,居家环境适宜慵懒,宽松睡衣加身,沙发上“葛优躺”,伸手就能够到小零食,还可化身“带薪撸猫”的铲屎官。如果走不出“舒适区”,就进入不了“工作区”,甚至掉进效率的“黑洞区”,工作时间直线拉长,陷入“睁眼即开工,收工就该睡”的低效循环。
有人说,居家办公是自律与自由的辩证法,提高自控力、保持专注度是应有之义;也有人说,居家办公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木,扮演线上上班族角色的同时,还要兼顾好线下的家庭成员义务。居家办公期间,家人成为临时同事,而工作和家庭往往要求人们处于完全不同的情绪状态中,频繁的角色切换不仅影响工作效率,也可能意味着双重的心理压力。老人让你帮忙看看手机,孩子上网课又在走神摸鱼,一日三餐总得有柴米油盐……这些可能是每一位居家办公者在通往工作与生活“多面手”的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好的问题。
一些网友自嘲,空间小了、居家久了,容易焦虑,经常在“躺平”和“支棱”之间做“仰卧起坐”,防疫的同时还需防“抑”。对此《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提出,“居家办公的返岗者,建议通过有仪式感的方式划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如准时起床,穿戴整齐,找到一个尽量安静的地方作为工作区,清晰区分上班和下班等”“如果需要与同事远程协作办公,应积极学习和磨合,降低工作方式改变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居家办公,说到底还是一个注意力分配的问题,提高专注度、减少干扰项,才能最终找到自洽、“宅”出高效。
图源网络
工作的归工作,生活的归生活,既要区分开,也要兼顾好,更重要的是要相辅相成。毕竟,居家办公不仅是疫情之下的权宜之策,未来还可能成为更多公司的常态化办公方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3.46亿,较2020年6月增长1.47亿”“采用远程办公的企业,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20%至30%,同时,每位远程办公的员工一年可为企业节省约1.4万元人民币”。其实,不仅是居家办公,哪怕是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也如同跷跷板,总是在寻找最佳平衡点。毕竟,我们不可能如科幻电视剧中那样,把工作与生活的记忆截然切割两断。也只有找到了这样的平衡点,才能让工作与生活都有自己的节奏,也都充满价值与意义。
关于工作与生活的讨论,肯定还将继续下去。希望居家办公的你经历了“微笑曲线”之后,能够安然度过心理倦怠的瓶颈期,在克服居家惰性中突破“熵增定律”,实现生活与工作的兼容。
这正是:当工作,则工作,心无着于生活;当生活,则生活,心无着于工作。
(文丨戴林峰)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