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经济业务活动非常复杂,环节多流程长,不仅涉及到院内,更多的涉及到院外,“跑冒滴漏”监督控制难度大,如何有效防范经济运营风险,从源头堵塞医疗腐败的“发财之路”,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时不我待,谈一下实操中如何加强内部控制。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 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进一步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各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经济业务、财务管理、会计行为的日常监督。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内部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内部监督的主体、范围、程序、权责等,落实单位内部财会监督主体责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财会工作和财会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内部应明确承担财会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负责本单位经济业务、财会行为和会计资料的日常监督检查。财会人员要加强自我约束,遵守职业道德,拒绝办理或按照职权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财会事项,有权检举单位或个人的违法违规行为。
1、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内部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医院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高
在医院高速规模扩张发展阶段,许多隐患和风险被掩盖,医院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高,导致医院整体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足,对许多“跑冒滴漏”习以为常。
第二,缺乏内部控制的组织机制
传统的内部控制停留在财务会计范畴,由于财务获得信息的滞后性,导致对业务流程中的风险控制不到位,内部控制风险较大。主要是医院内部控制缺乏组织领导机构,权责不明确,牵头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权利,导致内部控制流域形式。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
医院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缺乏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有的虽然有制度,但是执行中超越制度,导致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第四,审批管控把关不严
项目、采购、开支等关键事项,前馈立项审核把关不严,导致风险隐患丛生。例如药品、耗材、设备采购申请的环节,部分医院在采购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行为,不能严格按照招标程序操作、价格不透明等,导致质量问题及采购价格虚高等经济损失。
第五,缺乏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
医院内部控制建设效果缺乏评价机制,对医院内外部环境变化缺乏认识,对内部环境变化顺应外部变化缺乏足够的分析,不召开专题的内部控制会议,内部审计不能有效开展,导致医院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难以全面了解其有效性和不足之处。
第六,信息化建设滞后
医院内信息化建设,存在大量“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共用,互联不互通,各自为政,留下内控隐患丛生。
2、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时不我待
《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国卫财务函〔2020〕262号)明确强调,细化落实各类业务活动中内涵经济行为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管措施,建立医疗、价格、财务等管理部门联检联查日常监督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医疗服务规范化管理检查,避免出现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手段。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开展智能监管,规范诊疗和收费等行为,保障单位经济安全。
《关于印发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财务发〔2020〕31 号)明确提出,医院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医院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保证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 范(试行)》(财会〔2012〕21 号)明确指出,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 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 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17〕1 号)强调,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分级负责、逐级汇总、单向报送”的方式,由财政部统一部署,各地区、各垂直管理部门分级组织实施并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级汇总,非垂直管理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行政管理关系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单向报送。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各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并对本部门内部控制汇总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23〕31号)明确要求,针对公立医院重点业务和问题频发的 高风险领域,查找风险隐患,形成风险清单,强化责任落实, 加强问题整改,推动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度内化为内 部控制制度、标准和流程,建立长效机制,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切实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卫财务发〔2020〕27 号)明确要求,强化运营风险防控。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管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健全风险研判、评估和防控机制;加强单位层面、财务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设,实现医院经济事项全过程管控;建立医疗、价格、财务等管理部门联检联查日常监督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医疗服务规范化管理检查,避免发生违法违纪违规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严禁举债建设。
《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原卫生计生委令第16号)提出,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卫财务发〔2022〕9号)强调,各单位应当为内部审计机构查阅财务、资产、采购、医疗、后勤等有关计算机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提供条件,探索建设集成化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并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要坚持以用为本开展数据分析,促进审计工作从现场审计为主向后台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并重转变,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着力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化风险感知预警。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数据管理制度,保障数据安全。
《关于印发卫生健康行业内部审计基本指引(试行)等7个工作指引的通知》(国卫办财务函〔2023〕416号) ,分为基本指引和6个专项审计指引,包括大型医用设备绩效、高值医用耗材、采购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内部控制评价等。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指引(试行)指出,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分为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 评价和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评价。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单位实际,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开展本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3、如何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建设
随着DRG/DIP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特别是三年疫情的影响和冲击,医院运营管理“压力山大”,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成为大趋势,如何通过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建设,堵塞冒泡滴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医院应下真功。
第一,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医院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建设,对医院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领导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医院发展战略和日常工作,成立内部控制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更新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医院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合规、高效开展。
第三,关注风险高发关键环节。针对预算、收入、支出、药品耗材设备采购、经济合同等,医疗腐败经济损失风险高发点,认真分析研究,把内部控制融入日常业务管理的全过程。
第四,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医院应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审计、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体系,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第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医院应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优化内部控制流程,把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嵌入到各个业务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大数据分析监控风险,及时报警提醒,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六,加强内控人才培养。医院应重视内部控制人才的培养,加强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变化对医院内控的影响,不断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总之,随着医院经济业务活动的日益复杂,对医院内部控制建设挑战加大,医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倒逼医院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 | 秦永方
来源 | 秦永方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经济研究
编辑 | 杨紫萱 张雯卿
热点文章
• 异地就医备案“免申即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 绘制“医保服务地图” 助力经办服务优质共享
• 抓住DRG/DIP改革,推动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