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表彰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和第十五届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学科新秀奖获奖人员的通报》,山东大学共有61项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含特等奖)11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22项。山大视点网站整理汇总了这些获奖成果,并将成果一一进行展示,以进一步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开展卓越研究、产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
《功用义对关系小句结构类型和解读倾向的影响——从现代汉语工具、材料、处所成分关系化的限制条件谈起》(作者:寇鑫)
本文首次系统性梳理了工具、材料、处所三类旁格成分在汉语中的关系化类型,并着重展示了无空位旁格关系句的句法语义特点,发现了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类旁格关系句的分野。借助物性角色中的功用义范畴化功能,解释了无空位旁格关系句的生成机制,发现功用义的凸显对关系小句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充实并验证了功用义的语言学价值。通过并列、语境设计等测试方法,本文发现依靠功用意义范畴化所形成的修饰结构具有个体修饰语的解读倾向。这一结论可以扩展至其他名词修饰结构中,适用于复合词和定中结构的定语成分语义类型解读。可见功用义在名词范畴化上的作用也影响了汉语定语成分的语义解读倾向。
《“能者居之”能够保护子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吗 ──母子公司“双向治理”的视角》(作者:徐宁 张阳 徐向艺)
本成果在论证“双向治理”视角并诠释子公司管理者能力对母公司利益侵占行为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上市子公司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子公司管理者的能力对母公司利益侵占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管理者能力通过增加子公司价值创造、提升子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改善子公司融资约束状况等路径来抑制母公司利益侵占行为。在拓展性研究中,根据子公司CEO持股水平、CEO权力结构、CEO职业背景等CEO特征维度进行分组,对不同情境因素下管理者能力的抑制效应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子公司CEO持股水平较高、CEO两职分离、CEO复合型职业背景的样本中,管理者能力对母公司利益侵占行为的抑制作用显著;而在子公司CEO持股水平较低、CEO两职合一、CEO单一职业背景的样本中,管理者能力的制衡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揭示了子公司管理者能力对第二类代理问题的作用边界。
《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ity》(作者:唐贵瑶)
在全球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商业环境下,融入环保理念的组织战略与经营过程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成果通过对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确定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念维度,并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维度,最终成功开发出包含18个题项的效度和信度较高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量表。本研究成果为学者开展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证研究提供了测量工具,有效推动了本领域的研究发展,引领了未来研究方向,也为企业制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了参考,使学术研究与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升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引导。
《业绩补偿承诺对标的企业的激励效应研究来自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作者:潘爱玲 邱金龙 杨洋)
业绩补偿承诺作为规范并购重组市场中各方交易秩序的重要手段,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特色制度安排。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业绩补偿承诺对并购后标的企业业绩的提升具有激励效应,但相比于单向业绩承诺,双向业绩承诺并没有发挥更显著的激励作用。激励效应与承诺的业绩增长率呈倒U型的相关关系,随着承诺业绩增长率的提高,激励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研究还发现,当实际业绩无法达到承诺值时,约定的惩罚方式会影响标的企业的业绩,且相对于现金赔偿方式,股权赔偿方式的激励效应更为明显。
《刘大年与新时期抗日战争史研究》(作者:黄广友)
文章梳理了20世纪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进程,认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第一阶段是从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文章认为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抗日战争史研究旨在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呐喊;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抗日战争史重在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和回答新中国政权成立的历史必然性;第三阶段是进入新时期以后,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抗日战争研究思考和判断诸问题的坐标,开始由此前偏重阶级本位和政党观念,逐渐转向以民族本位和民族大义为重。这一时期,由于研究的客观性和求真意识明显增强,抗日战争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成就。
《中国出口扩张的健康成本——来自成年人发病率的证据》(作者:刘铠豪 佟家栋 刘润娟)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逆全球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重新审视“全球化”可能存在的隐形成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迅猛的出口扩张为背景,首次系统地探讨了出口扩张的健康成本。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等数据库,文章的研究结论表明,出口冲击降低了成年人的发病率,而出口引致的空气污染冲击(包括二氧化硫污染冲击、氮氧化物污染冲击和粉尘污染冲击)均增加了成年人的发病率,对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作用求和之后发现,出口扩张总体而言增加成年人生病的可能性为1.23%。无论是进一步采用安慰剂检验、扩展回归模型、添加更多变量、替换解释变量,还是重新定义成年人年龄范围,本文结论均比较稳健。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出口扩张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条件、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环境质量三个路径影响成年人发病率。异质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出口冲击和出口引致的空气污染冲击对发病率的影响作用在不同疾病种类、城乡、不同类型技能的劳动力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性别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在估算贸易福利时,如果仅仅考虑工资,那是不全面的,应该考虑健康成本。考虑到出口扩张对成年人健康所产生的负效应,对贸易福利重新估算后发现,该负效应相应的医疗成本腐蚀了其贸易福利的13.60%。
《山东解放区新闻史(1937-1949)》(作者:王华)
本成果完整地表述了山东解放区的新闻宣传事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十三年当中经历的尝试、进步、挫折、成就、经验,详细考察了山东解放区新闻事业在红色新闻业乃至整个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它不仅有助于繁荣解放区新闻史研究,而且有助于研究山东地方社会史、中国新闻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这一成果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与教育,对于进一步继承红色新闻文化,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论晚清易学之转向》(作者:林忠军)
该文以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和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语境为视域,论述了晚清学者和易学家通过重新思考与解释易学中汉学与宋学、象数与义理、道与器、变与不变等关系问题,探索救亡图存、富兵强国的心路历程及其为化解当时社会的危机所提出的种种方案,分析了他们在突破传统易学的形态、走向用西方文明解释易学新理路、实现了易学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及问题。
《近四十年来美国中国学理论、范式与方法对国内史学研究的影响》(作者:杨华)
本文系统考察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范式从“冲击—回应”到“中国中心观”的变迁、“后现代史学”转向和“全球史”转向;主要探讨“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理论对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影响,“过密化”“大分流”理论对经济史研究的影响,“施坚雅模式”对城市史研究的影响;着重分析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为何不断出新,国内学界借鉴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利与弊,以及如何更好应对西方话语体系等问题。
《金朝内迁女真人猛安数量考辨》(作者:范学辉)
猛安谋克,既是金代女真人的社会组织单位,又是金朝军队的编制单位。内迁猛安谋克,是指在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迁都燕京(中都)前后的天德、贞元、正隆年间(1149-1160),将部分军政合一之下主要作为女真人社会组织的猛安谋克内迁至中原地区。对于金代政治史而言,内迁猛安谋克无疑是大事,被古今史家公认为解读金朝兴衰成败的一大关键所在。但是,由于《金史》等史籍记载的阙如,研究者迄今仍难以得出金朝内迁女真猛安谋克之准确数量,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众多相关问题的准确把握。本文详据史籍、方志及石刻史料,在对前人观点进行必要辨析的基础上,重新断定金朝实内迁女真人约为40猛安。
《Total-factor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the Chines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 bootstrapped non-radial Malmqusit index analysis》(作者:张宁)
本文通过梳理不同行业关于能源环境评估的现有文献,识别出如何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研究问题,在现有能源环境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Bootstrap非径向曼奎斯特指数测度该领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不仅对客观地分析各环境效率相关成分来源提供理论模型依据,也对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作者:黄发有)
本文从社会文化变迁、文学潮流更迭的角度,深入考察了新世纪以来文学语言变异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层根源,并结合具体的作品,对文学语言视听化、网络文学语体杂糅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细致分析与价值评判。本文材料翔实,逻辑清晰,在研究方法上有创新意义。其一,将文化研究和审美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二,将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有机结合起来。其三,论文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作者:曹现强)
“获得感”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常常以“幸福感”“主观生活质量”等外来概念作为“获得感”的同义词,对“获得感”的学理内涵缺乏细致讨论,这一缺憾不仅使得学术研究难以准确把握中国国家治理实践的价值导向与目标,更难以从“中国实践”出发,搭建理论与现实对话、国内外学术对话的基础。本研究针对这一知识空缺,紧扣“获得感”的现实意义,在深入辨析“获得感”与“幸福感”等概念关系的基础上,以“对客观获得的主观感觉”为概念中轴,强调“客观获得”的多元维度和发展维度,强调“主观感觉”的客观基础与公平包容。本研究对“获得感”这一概念的阐述,超越了以往研究成果“以感论感”的观念窠臼,开创了“获得感”学术研究的“中国化”先河,体现了“获得感”与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为后续学术研究锚定了对话争鸣的理论基点,更为建立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远方图物:早期中国神灵考古探索》(作者:王青)
本书以早期中国的神灵考古为主题,共收入论文20篇。“早期中国”是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始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下至商周时期。本书以考古出土的玉器和镶嵌铜牌饰为基本素材,并结合古代文献记载,集中探讨了早期中国的神灵崇拜及其演变历程,深入探索这一历史阶段精神信仰和艺术传统的形成过程,填补了神灵考古领域的研究空白。本书还详细复原了一批考古出土的神灵形象,系统收集了一批流散于海外的珍贵收藏品,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早期中国的神灵考古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供稿单位:人文社科院 宣传部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方方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