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家文稿:开放科学促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宣讲家文稿:开放科学促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开放科学促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我将围绕新时代如何理解开放科学、国际开放科学实践、开放科学对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开放科学的目标、思路和任务四个方面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如何理解开放科学

(一)开放科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开放科学的萌芽阶段(17世纪初至17世纪60年代)

开放科学兴起于17世纪的启蒙运动,为了满足获取科学知识的需求科学家们必须共享资源、集体协作,从而推动了开放科学的诞生。

这一阶段,开放科学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他反对僵化地屈从知识“权威”的哲学专制体制,并受机械艺术流水线作业的启发通过科学团体重组的方式加强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从而促进了知识的进步。

第二阶段:开放科学的缓慢发展阶段(17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

这一阶段,逐渐肯定开放实践的作用,这为日后的开放科学运动奠定了基础。1660年,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科学机构——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简称英国皇家学会)成立;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学术团体和期刊的出现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交流。这一阶段优先权竞争日益显现。

早期的科学,不论是科学家之间的通信还是科学实验记录,都不是完全公开的。这种封闭性导致了科学研究的很多问题,如牛顿与莱布尼兹微积分之争,拉瓦锡卡文迪许等人关于氧气的发现权之争等,很多科学公案至今仍然存疑。为解决此类问题,科学界逐步探索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早期的开放科学。

伴随着现代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建制化发展,科学研究逐渐走向开放科学阶段,并通过科学共同体实现自治。科学共同体通过内部自治机制使科研活动符合诚信要求。具体方法包括:通过实验的可重复性检验研究数据和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通过同行评议确保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质量;通过学术委员会或科研伦理委员会等来有效查处和纠正科研不端行为等。

第三阶段:开放科学兴起阶段(21世纪初至今)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已经迈进数据共享、共同研究的群体智慧时代,学术界发起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科研范式新变革的运动——开放科学运动。与此同时,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情界大力倡导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科研成果的开放存取(开放获取)运动盛行开来。发展至今,它作为开放科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切实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水平。此外,开源软件也是促进科研资源开放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各国及国际组织纷纷推出开放科学建议书、路线图、21世纪愿景等战略蓝图。但开放科学尚处于探索期,有关概念、标准、体系、制度、文化等尚未形成统一认知,其规范化、建制化建设任重道远。

第四阶段:开放科学成熟阶段(今——)

202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2021年度《UNESCO科学报告》,其中一章题为《开放科学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标志着全球正式进入开放科学时代。

(二)开放科学的产生原因

1.优先权竞争

优先权之争对于科学的开放起着正负双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了保证个人研究成果的优先性,在成果发表之前研究者们往往选择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保密;另一方面,优先权得到承认的前提是科学成果为人普遍所知,这就要求研究者将成果公开。不可否认的是,比起将科学知识作为一种个人财富秘而不宣,为了使成果为人所承认而迫切地予以发表是值得肯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成果的开放。

总而言之,传统的科研成果出版和评价机制导致了优先权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并促进了科学成果的开放共享。此外,随着OA出版模式的出现和盛行,传统评价机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思考,这导致原先仅对于科研成果的开放扩大至对于整个科研过程的开放。

2.公共资助和公共获取

受公共资金资助项目所发表的科研论文是全社会的知识资源,其在全社会的开放获取是科学家的义务和责任,也将促进知识传播和利用,推进科学事业全球化进程,并将公共投资所产生的知识迅速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发展能力,让知识普惠社会创新驱动发展。

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1个欧洲国家联合签署了一项名为cOAlition S的协议,自2020年1月1日起,让所有人都能免费使用公共资助的科学研究成果。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于2015年3月发布了“今日的数据,明日的发现”公共获取计划,以增强源自NSF资助研究的科学出版物和数字化科研数据的公共获取。

3.累积效应

科技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累积过程。随着科技累积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科技累积效应,从而对科技本身以及自然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科技累积效应表现为科技发展的体系化、科技结构的复杂化、科技基础变化的加速化等,它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滞后性或潜在性、相关性等特征。科技累积效应的产生与科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同时与科技的扩展性是有联系的,与科技的属性是紧密联系的。

4.全球性问题增多

在全球化趋势之下,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例如全球气温上升、空气污染、生物圈破坏、对不发达地区的人道主义援助、维和行动等,这些新的问题和后果往往不是某一国家能够独立完成或承担的,比如核能的应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全球毁灭性后果问题。许多学科的发展必须依靠全球学者的共同合作而非某个国家或团体,例如地球科学、医学等。实际的需求促使全球范围内的不同背景下的人进行开放、共享、广泛的科学合作。

5.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

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和开放科学运动之所以从21世纪初开始蓬勃兴起,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一方面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和交易的方式,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的兴起。

(三)开放科学的概念

1.国外学者的观点

目前,国际上对于什么是开放科学尚无统一概念界定,对其内涵本质的界定和探索仍是科技界热点。

2008年,科学家Paul David是这样定义的:所有借助公共力量研究得到的科学成果都属于公共物品,其公开发表的成果应该对公众免费开放。

2009年,科学家Alessandro是这样定义的:开放科学是指科学家将科研成果进行公开,让整个科学界对其产生的科学知识进行评审的一种方法。

2009年,科学家Arijit、Scott是这样定义的:开放科学是动态的知识创造系统,研究者把知识公开,而这些公开的知识则是对未来研究者生产新知识的投入,从而形成一个不断的知识累积的动态过程。

2011年,科学家Mike Nelson是这样定义的:开放科学是指各种形式科学知识在科学发现过程中实现开放共享的一种理念,主要包括开放数据、开放方法、开放获取、开放同行评审、开放资源等维度。

2.国内学者观点

2016年,河南理工大学的武学超是这样定义的:开放科学的内涵向度包括公众化向度(大众参与)、民主权向度(公共资助)、方法论向度(科研协同)、技术源向度(通信技术)、评价法向度(新的多元快速的科学影响力评价方法)这五个维度。

2018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陈秀娟、张志强是这样定义的:现代意义上的开放科学是将概念、工具、平台和媒体结合起来,以自由、开放和更具包容性的方式促进知识创造和传播,从而能从科学研究中获取更大效益。

2020年,武汉大学的李秋实、陈传夫是这样定义的:从全局视角理解开放科学,其内涵主要包括科研范式的文化或理念、科研方法的转变以及实现维度。文化意义层面的开放科学,是相对于传统科学的密闭性而言的开放式的科学文化;科研方法层面的开放科学,主要指网络和信息技术驱动的科研范式的转变过程;实现维度层面的理解开放科学,其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学术出版交流方式转变、科学数据开放、协作研究、开放同行评审、在线科学社区、公众科学等。

3.国际组织的界定

维基百科的定义是:允许全社会的人,无论他是谁,科学家也好,大众也好,都可以接触、访问到这些科研成果,与此同时,提倡科研人员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下从事科研活动,提高科学成果传播的效率。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是:开放科学是加快科研创造的新途径,它可以增加研究成果的可得性,增加相关参与者的机会,提高研究过程的透明度。

2016年,欧盟委员会的定义是:开放科学是建立在科研协作基础上的科学过程,是通过数字技术与新型合作工具传播知识的新途径,是科学2.0发展和创造良好科学环境的结果,是一种推动科学协作的模式、社会联系、科学技术进步的科研环境。

2018年,欧盟开放科学培训项目(FOSTER)的定义是:开放科学是一种科学实践,在这种方式下其他人可以进行合作并做出贡献,可以免费获得研究数据、实验室记录等,基础数据和方法可以再利用、再分配和复制,其内容包括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科学政策等方面。

4.我们的界定

我们认为开放科学是在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基于科学研究整个生命周期的交流协作过程以及围绕这一过程的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和开放性科研环境的缔造,从而推动创新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变。

从这个定义来看,开放科学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科研活动层面,主要是指科技活动主体之间的交流协作与合作,如通过成立联合研究中心、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赢;二是科研资源层面,主要是指科技期刊、科研数据、软件代码等科研过程数据和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三是科研环境层面,主要是指为推进开放科学运动提供的软硬件环境,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平台、开放科学宣传与公民参与、开放科学文化、相关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等。其中,科研活动的开放协作是核心,科研资源的开放共享是关键,科研环境的开放共享是保障。

作者:张士运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 《张士运:开放科学促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下午3:51
下一篇 2024年4月12日 下午4: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