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紧扣新时代加强街道工作要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着力解决街道现实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和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加强规划引领作用,加大“送设计进街道、请专家下基层”等多项工作力度,在建立健全街区更新机制、提升街区公共空间品质、健全街区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制度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切实加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围绕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创新社会治理,提出:“尊重市民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调动各方面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引导各领域专家和公众在规划编制、决策和实施中发挥作用,使规划更好地反映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心”。
2018年,北京市出台《关于党建引领街巷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街乡报到、部门吹哨”的实施方案》,提出“引导各部门强化服务基层的意识,推动各方力量下沉到街道,脚步为亲,深入群众,服务群众”。
2019年2月18日,北京市召开街道工作会议,市委书记蔡奇作重要讲话,对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做出重大部署,这是时隔23年后召开的第三次全市街道工作会议。2月23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该《意见》重点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街道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实施街区更新,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健全街区更新机制
街区更新是以街区为实施单元开展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更新内容主要包括功能优化、业态提升、文化保护与传承、特色风貌塑造、文化培育、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实现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
修整后的雍和宫大街北段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街区更新的实施机制是通过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多元主体全过程参与平台,以居民、企业需求意见为导向完善街区服务功能,培育街区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能力。
街区更新的实施方式是根据城市规划及相关规范等上位规划的要求,开展街区问题诊断分析,制定街区更新实施方案和相关设计导则,指导街区更新项目的实施,实现以整体规划设计引领街区更新工作,并进行后期监管和实施评估。
街区更新的配套措施包括建立健全街区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团队的作用,完善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政策、房屋管理、资金保障等支持措施,推动街区更新成片区、分步骤、有顺序的开展。
责任规划师下基层,让街道和乡村更美丽
近年来,作为街区更新的配套措施之一,街区责任规划师在北京的街区环境整治和公共空间提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的责任规划师工作从2007年左右开始试点,近三年来,随着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的深入开展,东城、西城、海淀等区积极推进责任规划师进街道工作,在制度设计和工作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2018年,在总结东城、西城、海淀等各区美丽乡村规划实践的基础上,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员会分别制定了《关于推进北京市核心区责任规划师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推进北京市乡村责任规划师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提高规划质量和建设管理水平。
与责任规划师工作相关的指导意见
与责任规划师工作相关的指导意见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定期对街区责任规划师工作开展督导和培训,不断提高责任规划师和街区工作的融合度,夯实工作基础,以责任规划师制度保障和推动新时代街区各项工作。
在街区环境整治提升、街区更新单元划分、规划编制、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公众参与等工作中,责任规划师都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协助打造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等精品示范街巷。
案例: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
2007年以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市规划院以北京老城历史街区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规划公众参与尝试。在此基础上,市规划院以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扎根基层,开展公众参与式的街区微更新与社会治理创新。
大杂院院落公共空间提升改造前
大杂院院落公共空间提升改造后
朝内南小街传统菜市场改造效果
朝内南小街传统菜市场改造效果
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经历了“基础构建”“生态营造”和“机制保障”三个阶段:
01基础构建阶段(2014年-2015年)
责任规划师利用风貌保护协会平台,以围绕居民诉求、落实风貌保护、规模可行可控为原则,开展了空间更新和人文复兴方面的初步尝试。
例如史家胡同45号是挂牌保护院落,院内有一处濒临倒塌的垂花门,项目团队经过专业测绘与严谨论证,最终决定将垂花门拆除后原址、原貌重建,并绘以传统民居最常见的黑红净彩画。
垂花门复建前后对比
同时,以垂花门修缮为契机,设计团队与居民协商拆除了废弃的煤棚和违建,利用腾出的空间划分种植区,给居民提供了种花、种菜、晾衣的空间,还增加了必要的无障碍设施,方便居民出行。
史家胡同45号同期完成的其他院落中,一些院落居民自发制定小院公约、选举小院管家,并由居民和协会共同筹资建立起小院公共维护基金,形成了更完善的院落环境长效自治机制。
制定小院公约、选举小院管家
制定小院公约、选举小院管家
02生态营造阶段(2016年-2017年)
在试点项目形成一定积极影响后,责任规划师开始长期驻地运营史家胡同博物馆,以其为基地深入了解居民需求,与社区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通过日常的文化活动和城市策展孵化了社区微花园提升、传统菜市场改造等更加切合居民实际需求的街区更新实践。
运营史家胡同博物馆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与社区居民开始加入到街区更新和治理的实践中。
03机制保障阶段(2018年至今)
进一步拓展实践范畴,与街道、东城区、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共同建立了东四南文化精华区治理创新平台、区级责任规划师制度、社区培育专项基金等一系列不同层面的统筹协同平台和保障机制。
尤其通过建立全市首家街道层面的治理创新平台,责任规划师以智囊团身份深度参与街道整体工作布局,协助上下对接与创新项目孵化,为街区更新全面支持和长效动力。
在深扎东四南历史街区的4年中,市规划院责任规划师团队保持着与街道、社区的密切沟通与深度协作,落地大杂院公共空间提升、社区微花园、传统菜市场改造、社区公约等街区更新和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同时获得各方高度认可。
今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积极组织落实责任规划师相关指导意见,指导各区编制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了解跟踪街道的工作情况,适时提供技术服务:一是细化责任规划师职责;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三是宣传责任规划师优秀工作成果,扩大责任规划师的社会影响力,培育杰出团队。
着力推进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魅力与活力”有关要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街区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制定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设计导则和行动计划,扩大街区公共空间规模,提高街区公共空间品质和服务质量。
长巷头条的三里河水景
✔ 优化灯杆、护栏、广告栏等城市家具配置,推广综合杆等技术,推动市政设施小型化、隐形化、一体化建设,促进公共空间视觉清朗。
✔ 加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建造,挖掘传统文化底蕴,融合时代气息,推动形成街道文化品牌和社区文化特色。
✔ 加强疏解腾退空间精细利用和边角地整治,促进留白增绿、见缝擦绿、拆墙见绿、拆违还绿。
✔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绿道蓝网、慢行系统的衔接,促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增强公共空间有效连通,提高可达性和系统性,形成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
案例1:草厂重点风貌保护区
草厂三至十条作为前门东区重点风貌保护区,由于前门三里河而形成的南北胡同肌理和东西朝向院落,在北京南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城市肌理和建筑风貌。
但与此同时,草厂地区多年来存在架空线杂乱、胡同空间被违建杂物挤占、市政基础条件差、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环境脏乱、公厕简陋等老城胡同共性问题。从2017年开始,围绕街区更新、风貌保护,该区域完成了以下工作:
草厂胡同片区已成为北京老城保护和更新的新样板,塑造着“老北京新气象,老胡同新生活”
01市政基础设施提升
完成了区域内17条胡同电力、电信架空线入地、道路铺装等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同时彻底消除燃气管线老化被占压等安全隐患,解决胡同内雨污水合流造成的排水干线返味问题。
02公共厕所改造
针对公共厕所存在的建筑外观破旧、影响胡同风貌、设施落后等问题,对区域内的简陋公厕进行升级改造。
03街区环境整治景观提升
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的基础上,修缮胡同墙面、檐口以及台阶,美化空调机组、墙地箱、箱变间等设施,拆除违建,清理杂物,提升街区整体环境。
多重措施提升街区整体环境
04便民服务设施逐步配套
以服务居民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疏解腾退后的零星空间,逐步完善区域便民服务设施,增加多种服务业态。
同时设立草厂杂货铺,展示老胡同生活文化,并成为区域居民交流沟通以及社区活动场所。
05共融共生探索实践
兼顾保护和宜居,加快实施街区更新、实现老城保护复兴,通过“微更新、微改造”,从“建筑共生、文化共生、居民共生”三个维度,进行共生院模式的探索。
通过设立“议事厅”等社区生活公共空间,开展社区营造活动,加强社区自治,促进文化相融相合
案例2:展览路德宝新园街区
德宝新园街区的曾出现环境秩序混乱、老旧小区停车难、便民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街道在实地踏勘、调查问卷分析、收集数据基础上,确定了24个微更新点,并补充建设了社区卫生站和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德宝新园街区整理与微更新计划
通过征求意见,街道重新规划功能分区,通过将地面分区域铺设不同颜色的地胶,改造小区休闲座椅,打造成为便民一条街等措施保障居民生活便利性。
德宝新园街区内部地面改造
此外,街道还利用疏解腾退的空间,打造展览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将小区东入口内原有破损雕塑墙,改为山水意向格栅墙,从而提升小区文化品质。
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抓紧出台老城整体保护规划,抓紧编制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更新导则等相关规划,将文化传承、城市设计、宜居标准等内容纳入规划体系,完善规划管控技术导则以及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有力引导街区更新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