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制造商和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OPPO业务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离不开完善的法务管理体系与团队支撑。如何让法务工作“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如何高效落地法务场景化、数字化?如何让“四好合同”持续迭代,赋能国际化运营、助力企业稳健、高效发展……
本期《数字化期刊》邀请到OPPO法务总监石磊,与我们分享其在法务行业近20年的实践经验及其对法务管理的真知灼见。
本分价值观驱动的OPPO法务之道
“当时面试我的公司COO提到,OPPO正处于从营收1000亿人民币过渡到1000亿美金的阶段。我曾在其他巨头企业经历过,知道这个阶段会孕育出很多机会,从法务角度来说,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所以这也坚定了我加入OPPO的决心。”回忆起当初选择加入OPPO的原因,石磊说道。
决心背后是业内少见、丰富的大型企业法务工作经历:石磊自2005年入职华为,工作期间,曾参与并负责华为全球合同管理体系、内控合规体系的设计与全球推广运营,并具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此后曾就职阿里,主导并参与了集团法务中台从0到1 的建设,深入集团法务合规精细化运营策略设计及落地。2019年开始入职OPPO担任法务总监至今,参与并负责OPPO法务合规体系0到1的搭建和落地。
三家不同风格的企业,不仅让石磊对法务管理的思路更为体系化,也掌握了丰富的法务工作落地工具,更让其从企业文化视角洞见了法务管理与运营的更多可能性。他用“专业化”一词来形容华为的法务管理文化。他们讲究“练内功”,要求法务人员不断地学习、考试,以丰富专业知识支撑工作开展。“记得在西欧工作的时候,公司要求我们熟读国际商法,要求我们将FIDIC条款倒背如流,对于与运营商签订的合同条款深入研究分析,制定评审指引和攻防策略。正是这种历练,奠定了我的基本功。”
阿里法务管理的精髓是“中台化”,在石磊看来,阿里以电商起家,有着非常强的运营能力。“他们善于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些日常工作,通过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把它抽象出来,这种高度抽象出来的能力,称之为中台。”就法务工作而言,阿里曾抽象出合同管理、公司治理、监管合规、权利运营、争议解决5大中台能力,搭建了法务中台,并用了几年时间完成了中台升级战役。
OPPO法务则是从服务化、可管理化逐渐走向管控化。OPPO具备中国传统制造企业基因,秉承“本分”的价值观,一旦新生事务被接纳,执行能力比较强。虽然OPPO法务工作并不追求激进创新,但更强调专业担当,其体系化的构建可以追溯到2019年,当时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大厂压力也很大,更不用提国内厂商,彼时OPPO也开始强调“向管理向运营要效益”。“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开始进行法务工作的一系列变革,提升法务与业务合作的敏捷度。”
三维度落地法务“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
“刚进OPPO最大的挑战,我觉得就是业务的认知参差不齐,其实这个挑战到现在还存在。”石磊表示,当时调研了一些业务,法务每年审了那么多合同,业务是不是觉得很有价值?有的人就说没感觉。当时大家觉得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并不紧迫;而等到行业的好光景不再,加上疫情冲击,精细化管理陡然成为刚需,具体到法务管理领域,更是率先在业内成立了合规与风险管理委员会。
如何落地法务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最终还需靠一个个的人去执行。一个优秀法务工作者应该具备何种素质,团队内部经过讨论达成了共识——“专业、担当,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双脚沾泥”,这些口号的落地,对应的就是将法务工作高度场景化。以产品合规为例,OPPO从产品线入手,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切入到硬件工程、软件工程、互联网服务等每一个领域,进行逐个分解,提炼出合规要求,最后再构建相应的任务、专项进行落地。以合同管理为例,OPPO将风险指引植入到评审流程中,当评审人进行合同评审时,可以直接参考、调用。
鉴于与业务沟通的重要性,OPPO法务部门推动构建了覆盖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大常规交流机制。从宏观层面而言,OPPO风险与合规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例会,由COO主持,所有业务部门管理者参与。“会议改变过去由法务主导的思路,由各业务部门领导者‘唱主角’,让他们去讲日常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法务、合规风险,以及风险管理规划等,这种业务当‘运动员’、法务当‘教练员’、高管当‘裁判’的机制效果很不错。”石磊表示,经过多次会议沟通,他们发现每个业务领域所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也由此深挖出了各业务领域最关心的问题,进而快速落地解决。
中观层面而言,法务管理层每季度也会与各个业务部门的“一号位”进行“对焦”,了解业务的痛点,并且从法务角度进行解析,根据SMART原则,形成相应的材料,指导法务工作。
微观层面,法务部门一方面会明文发布给出响应时间的承诺。“譬如,日常的合同必须要在48小时内给出意见。”另一方面,本着服务化的精神,OPPO摒弃了以往“发布合规手册、进行培训、继而听之任之”的模式,从运营的思维出发,结合业务场景,向业务部门传输、分享法务、合规领域的知识。
从39楼“律师事务所”到“法务段子手”
法务工作场景化,是法务贴近业务、服务业务的最佳实践,如今深谙其道的OPPO也走过弯路。“2020年我们做了很多东西,但落地效果不好。当时有业务人员反馈,认为法务部门是‘坐在春笋大厦39楼的律师事务所’。我们办了个内部《吐槽大会》,业务一堆意见让我们很意外,普遍反映法务不接地气。”石磊说到。
曾经一年半时间,法务部发了一百多个制度,各种指引、规则、制度,铺天盖地,不说业务没有感觉,法务自己人也觉得效果不好。改变由此发生,开启了法务部 《OPPO合同圈》《合规瞭望塔》两大公众号运营之路。
其中,《OPPO合同圈》主要结合一些热点事件(包括腾讯老干妈事件、郑爽事件等)来解析业务的本质、传达法务专业知识,打造了数万阅读量的爆款文章;同时邀请业务、外部专家共创内容,让他们分享业务一线心得、专业课程,深受好评,该公众号被评为“OPPO十大热门公众号”。《合规瞭望塔》则以3分钟的短视频为主,以OPPO业务运营相关的合规事宜为素材,进行拍摄与制作。“法务专家变身段子手,更接地气了,大家觉得很有亲和力,合规宣传目标也就达到了。”
一个法律服务资源网服务企业的全球化
目前,OPPO近半的业务收入源于海外,该领域的法务管理工作亦显得尤为关键。石磊认为海外法务管理的重点是将内外资源管好,将法务体系在“各个战区”进行落地。所谓内部资源,即人才团队配置。OPPO海外法务人才团队主要以“中方 本地”的配置,即从中国总部派驻一人,其他的人员在海外本地进行招聘。“我们所派驻的人员相当于糅合剂,他既清楚中国总部在法务这块的思想与原则,又懂得本地(海外国家/地区)的法律要求。”
而外部资源管理,主要体现为律所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法律诉讼纠纷案件不可预测,所以需提前布局全球性的外部法律服务资源网络。OPPO从国家、业务优先级、法律服务细分领域等维度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匹配相应的法律服务资源,以确保一旦发生相应的诉讼纠纷案件,资源能够供应上。“我觉得这两点是基础的,任何一个出海企业如若做不到,那在法务、合规和风险管理这块儿,可以说相当危险。”
把合同装进“九宫格”提合规、控风险
因为合同涉及到每一个业务经营的毛细血管,合同管理的升级,是企业经营管理全方位变革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做好合同工作,石磊曾提出“四好合同”一说——签“好”合同、签“好合同”、“好签”合同、“履好”合同。“现在这16字标准在OPPO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它的落地离不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支撑,可以说无论是内容层面、流程层面,最终都需要借助IT工具来实现。”
在“四好合同”的基础上,OPPO进一步升级出“九宫格”理论。合同主要分为标准合同、半标准合同、非标合同三大类。针对标准合同,OPPO提倡一分钟便捷签署,大幅提升效率;半标准合同在OPPO的比例占据60%,针对这类合同,法务部需要制作相应合同模板、风险指引、决策指引等;非标合同虽然占据比例不多,但重要性最强(多为战略合作合同等),需要重点管理。“除却要有风险指引、决策指引,还需要制作合同字典,将每一个条款吃透。”
据介绍,九宫格理论,即横轴为三类合同,纵轴为合同模板、风险决策指引、谈判指引。“哪个需要输出我就在哪儿打一个点,我们就按照九宫格去输出合同套件,相关的财务、法务、业务、商务人员就能看到与其相关的指引,整个流程流转及决策的效率就更高了。”
不要把自己定位为纯粹法律工作者
法务管理与数字化的结合,是石磊当前颇为关注的事性之一。“十年后,我畅想的是,法务部需要配置几台智能辅助机器,一般的合同审核、素材审核、发函、标准诉讼,只需要简单的输入与输出就完成了。”他表示,通过法律规则、风险点、控制措施嵌入业务系统和流程,自动监测、抓取、评估、预警、防御风险信息,法务的大量经验与智慧都可被结构化,现在构建的法务中台,一定程度上就是把非结构化的文本转变成结构化的数据,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在为未来人工智能做铺垫。“所以我认为合同智能化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目前OPPO法务管理团队有近160人,主要包括 “法律事务部”“合规管理”“区域法务”“专利”4大块。其中,法律事务部主要负责合同管理、业务合规、纠纷解决等事宜,合规管理部聚焦重大合规,区域法务主要针对海外业务,由总部进行统筹,海外自主管理。
针对法务团队的人才培育,石磊表示“我们将专业放在第一位,OPPO法务人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其次要有责任担当。”石磊也希望他的团队成员以及有志从事企业法务工作的年轻人“不要把自己定位为纯粹的法律工作者”,“那样容易感觉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你与业务的距离就越来越大,会影响你的判断,路会越走越窄。”
石磊说,企业法务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商人,法律知识只是一个工具。他一再强调的法务工作场景化,将让这个工具的价值变得更丰富,并殊途同归于赋能业务这一目标。持续进化的OPPO法务之道与实践,值得更多中国企业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